作為全球LED上游產業鏈,尤其是我國臺灣地區MICRO LED新顯示的支柱企業,富采在2024年新年伊始就拋出賣廠這樣的重磅信息,讓行業為之震驚。
作為一項全新的新興顯示技術,micro LED的未來光環無限美好。尤其是當行業預計micro LED在大屏直顯市場,依托COB和MIP兩大封裝技術,2024年可能實現翻番性增幅的背景下,富采的“賣廠”格外顯眼。其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虧錢、賣廠的“富采”理由
據媒體報道,富采將以新臺幣(下同)6.7億元出售竹南廠房給北極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此外,2023年富采依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會計確認資產減損34.5億元。虧損主要包括,旗下晶電于整合廣鎵時所取得的商譽31.42億元及因廠區整合產生的閑置資產3.08億元處置減損。
據悉,該竹南廠房原本計劃用于micro LED產能擴產。現在,富采以“加速推動集團公司間集成、活化資產及優化財務結構”等三項理由,將工廠出售,并宣稱晶電會通過生產集中空下空間,作為Micro LED廠區——因此不需要蓋新廠房,只需優化設備即可,在節省資本支出的同時,也可以實現“micro LED擴產”。
不過,這樣的說辭,顯然不能自洽邏輯:難道此前富采和晶電不知道,其它廠房能夠容納的micro LED產能嗎?失去一個工廠的空間,無論如何,理論上都是未來的產能擴展空間大受限制。——即,賣掉空廠房,恐怕絕不僅僅是“空間優化、集約應用”所能解釋的,必然影響到未來長期的產能布局。
Micro LED發展不及預期,導致延后擴產
實際上,對于賣廠的理由,富采雖然盡力表示并不會影響“micro LED”擴產計劃,但是其也已經承認micro LED市場發展不及預期的事實。
富采表示,1. 另因全球景氣不佳,消費需求疲弱,晶電臺灣廠區藍光晶粒業務產能利用率偏低——即,既有LED產能已經過剩;2. 晶電董事長范進雍預期,Micro LED今年開始將出現“具象征意義的營收”,有明顯象征營業額大概是2027年,目前Micro LED初期產能需求還小,因此公司對新建產能規劃略為往后延——即,micro LED市場發展緩慢,需求啟動后延,工廠暫時不需要擴建了。
對于micro LED發展緩慢,主要說法是兩個因素導致:第一,三星等推出的micro LED直顯大屏和彩電,價格昂貴、市場推廣困難;第二,車載、手持和穿戴等中小尺寸應用市場,產品技術不夠成熟,包括此前大幅看好micro LED的蘋果等都多次推遲產品導入。
“新市場沒有開拓出來,既有產能利用率又較低”。這樣的背景下,加速擴產必然不是理智選擇。但是,是或否短期的、眼下的市場困難,就值得賣掉空廠房呢?背后其實還有長期性因素。
行業地域競爭或許是富采的“真正心腹大患”
與富采目前對進一步擴產的“謹慎”不同,我國大陸地區相關企業依然在產能高速擴張的周期之中:
據不完全數據顯示,僅2023年,我國大陸地區Mini/Micro LED領域新立項項目投資總額就高達200億元以上。其中包括,如2月青島融合微電子,在青島王臺擬建MiniLED顯示芯片項目,投資達60億元;3月,美亞迪光電總投資40億元的戶外全彩屏及MiniLED顯示項目,簽約湖北黃石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投資招商推介大會;6月,辰顯光電的全球首條TFT基Micro LED顯示屏生產線在成都正式簽約,項目總投30億元;10月,木林森的高端RGB小間距MiniLED、Micro LED顯示產品制造項目正式簽約井岡山,項目總投資20億元……等“巨型”工程。
實際上,我國大陸地區2023年(包括往年投資項目)“開工與在建”mini/micro LED項目總投資超過400億元、“竣工、投產、貫通”項目總投資額在200億元以上——接續2023年來的行業項目規劃,含2020年在內四年,我國大陸地區在mini/micro LED產業鏈上已經滾動形成近700億元的計劃投資產能。
“2024-2026年形成一輪新產能‘海嘯’!”行業人士指出,國內大陸地區mini/micro LED投資的產業鏈強度、產品覆蓋范圍、技術種類和總規模,已經有碾壓“外國”的趨勢。這一背景下的未來市場競爭變化,恐怕將更依賴“規模價值鏈”,而并不是簡單的“技術創新”。
2023年富采旗下晶電的部分產能利用率不足,主要原因就是遭遇了更為強烈的大陸地區同類企業的競爭。特別是在照明需求全球持續低迷,LED直顯和背光技術加速擴散、成本競爭壓力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大陸地區企業的“規模市場優勢”正在放大。例如,mini LED背光的應用,我國臺系企業多數選擇與韓系等區域外彩電品牌合作。這與我國大陸地區即是彩電制造中心、也是LED制造中心,更擁有一批本土彩電品牌的格局截然不同。
LED需求是典型的國際化市場。特別是我國臺灣地區的產能,更多依靠海外市場消化。這樣的背景下,富采的“賣廠”和“延遲擴產”,是否更多因為“地域性競爭者”的挑戰值得深思。
LED產業鏈在我國大陸的聚焦化趨勢明顯
富采的困境,更多的是全球LED產業鏈進一步的在我國大陸地區聚焦,進而對此前持續領先的臺灣地區LED產業鏈帶來“邊際壓力”的結果。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大陸LED產業鏈全球份額近8成。即是第一大制造基地,也是創新高峰和全球第一大需求市場。
例如,LED照明市場,2021年到2023年初,中國大陸LED照明專利申請量占全球LED照明專利總申請量的73%。再例如,我國大陸LED產業產值從最初2003年只有大概90億元,迅速增長到2021年的7773億元。
特別是在新應用市場,我國大陸LED企業得天獨厚:例如,2022年,LED在汽車大燈的滲透率已經達到72%,在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超過了92%,我國大陸地區在汽車特別是新能源車產業的優勢,正在成為LED新應用市場的推動力。再例如,mini LED背光與液晶顯示的結合,大幅提升了液晶顯示品質,我國大陸LCD面板全球產能占比高達65%以上。
“供給、需求和創新”都在我國大陸地區集中。這對于其它地區的相應企業和產業鏈是一種降維打擊。特別是2022年以來全球消費類產品市場低迷,LED照明、背光、直顯需求側不夠給力,供給側卻持續擴張背景下,未來不排除一些地域的LED產業會出現持續“去產能”過程。
需求、供給、創新和地域競爭力四點,將是未來LED產業企業需要高度重視的市場變量。作為我國臺灣LED產業的代表之一,富采其實也已經通過旗下晶電大力布局我國大陸地區的市場,不僅是下游伙伴也包括上游產能。——臺灣顯示產業資本最強大的10.5/11代液晶面板線早已落后廣州,未來micro LED等新興顯示是否會走出同樣的路徑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