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功到秋華實。春節假期后四川第一會,將沖鋒號吹向工業。全省推進新型工業化暨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工作會議將于今日召開。會議聚焦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全面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進程。
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明確,“必須把推進新型工業化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面向未來,四川為何如此重視新型工業化建設?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四川又有什么樣的“路線圖”?
科技創新增動力,現代化產業體系重塑“新”格局
回溯歷史,答案或許更加清晰。2023年,四川工業走出“V”型曲線,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從一季度低于全國2.6個百分點,到上半年超全國0.5個百分點,再到年末將領先全國優勢擴大至1.5個百分點,最終實現全年同比增長6.1%,企穩上揚的態勢凸顯。
數據之間見效益,增效之間見質量。轉折上揚的曲線,折射出四川奮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堅實步伐。
投影進入“自動駕駛”時代!1月初,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0周年之際,發布兩款智能投影產品,讓投影有了“眼睛”“大腦”和“四肢”,“四川造”開啟新一代顯示技術新潮流。
在中國顯示產業不斷革新的70多年間,“睛彩”四川始終是全國產業版圖中亮麗的風景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四川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第一支彩色顯像管、第一支投影顯像管,用自主化創新為中國顯示產業開篇。
近年來,四川瞄準新型顯示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向顯示產業高地攀登。去年,全球首條TFT基Micro-LED生產線在成都奠基,四川已構建起從玻璃基板到面板制造再到手機、車載顯示等終端應用較完備的顯示產業鏈,主營收入占全國15%。
一路高歌的顯示產業,背后一條主線始終清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創新,始終是拉動產業向上的“密碼”。放大到整個四川工業,答案同樣如此。
50多年前,攀鋼一號高爐產出第一爐鐵水,把國外專家判定的“呆礦”變成寶藏。如今,攀鋼自主研發的鋼軌、釩鈦等產品已成為響亮的中國名片。
40多年前,東方鍋爐自主研制的中國首臺210兆瓦機組燃油氣鍋爐出口巴基斯坦。沿著創新之路,四川清潔能源裝備邁向世界級。去年,被稱作“爭氣機”的首臺國產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成功商用,為我國供應鏈產業鏈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撐。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提出,“必須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前不久召開的省兩會上,四川明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放眼川蜀大地,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正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去年,四川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74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0家;成德高端能源裝備產業集群創新中心、航空發動機研發科創中心等創新載體完成布局,發力共性技術領域技術攻關,形成一批轉化成果;綿陽依托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國內領先的科研實力和反應堆獨特資源,構建起百億級核醫學產業……
新質生產力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一條條新賽道,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重塑四川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格局。
“智改數轉”添活力,四川工業打開“新”空間
新型工業化“新”在哪里?一個通用的衡量標尺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本次大會將“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這一主題鮮明列入會議名稱中,在全國各地召開的同題大會中尚屬首次。
談工業化為何要將數字化和智能化“并題”?
四川是全國經濟大省和國家戰略大后方,傳統產業種類多、體量大、市場廣、產值高,是四川工業的“老底子”,六大優勢產業中傳統產業占比超70%。在產業鏈供應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如今,四川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轉型推進的關鍵階段,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需要在增添新動能、培育新主體、集聚新要素、發展新模式上下功夫。“智改數轉”,是打開“新”空間的鑰匙。
赤水河畔,130歲的醬油廠正在進行一場智能化變革。合江縣先市釀造食品有限公司對制曲、蒸煮等前端環節進行工業化改造,采用智能化檢測系統替代老師傅舌頭把關,醬油產量有望增加兩倍,品質也更加穩定。
行走川蜀大地,“智改數轉”對產業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正不斷顯現。傳統產業正推動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優化升級,打造事業長青的百年老店;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則積極搶占智能化、數字化制高點,打響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時代長安宜賓工廠,每1秒鐘能產出一個電芯;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每1分鐘有1.46萬片電池片下線;瀘州老窖智能包裝中心,每1小時能灌裝1.5萬瓶白酒……高效運轉的生產線,是四川制造提升“含智量”的生動實踐。
去年,四川新增企業上云5萬余戶、累計超40萬戶,規上工業企業上云率達79%。接下來,四川將圍繞六大優勢產業重點領域,分類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全覆蓋。
無數案例證明,企業在“智改數轉”推進過程中,“含綠量”“含金量”同步提升。數字技術,在全方位賦能制造業綠色化、高端化轉型。
去年,四川金象賽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新智能化生產線,不僅實現降本增效,也將每噸產品綜合能耗降低到行業先進值的45%,打造綠色化工領域標桿項目。
如今,越來越多的“零碳工廠”“低碳工廠”正加速取代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車間。四川共有38家工廠、7家園區、1家供應鏈納入2023年度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數量再創新高。去年,四川綠色低碳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勢頭,多晶硅、新能源汽車、液晶顯示屏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04%、87.2%、44.1%,制造業“含綠量”持續增加。
2023年,四川啟動實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行動,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齊頭并進,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4899.07億元,同比增長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