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按需提供服務,這就是“云計算”。云計算在一片質疑聲中誕生,而今卻成為繼大型機、個人電腦、互聯網之后的第四次IT 浪潮。…詳情>>
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開始通過易于使用的在線服務來為自己和企業購買計算服務。這種消費計算資源的新模式需要IT領導對自己的工作、組織其工作人員、購買技術和運行計算操作的觀念進行根本性的轉變。 …詳情>>
近年來,云計算作為IT界最紅火的詞匯之一,受到各個行業的關注。它不僅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較大的支持,也成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標志之一。然而云計算發展背后的阻礙卻不能忽視,特別是安全和隱私則成為云計算發展的最大障礙。…詳情>>
思科公司日前發布消息,稱全球云數據流量將在2010到2015年達到每年66%的增長率,到2020年,云計算市場規模將從今年的410億美元增長至2410億美元。…詳情>>
據Gartner預測,2011年全球云服務支出將達894億美元,到2015年時將增至1768億美元。在全球總支出中,2011年金融服務業的支出將占到20.0%的比重,到2015年時將占到20.7%。云計算市場份額劇增,包括資本市場、銀行和保險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正在逐漸靠攏云計算方法,有意轉向。 …詳情>>
“云計算標準的不統一對這一工作的實際推進影響很大。”上海軟件促進中心合作拓展部部長徐宜領表示,政府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云計算企業”,但實際工作中這個很難說清楚。…詳情>>
第十三屆高交會本周一閉幕。本屆展會重點展示了我國“十一五”科技成果和“十二五”科技發展重點,云計算、物聯網備受關注,蓋過了往年新能源的風頭。 …詳情>>
目前,“云計算”已經走進了各個行業,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各個領域,“云計算”都成為熱門的關鍵詞。各行業的解決方案和產品都在提“云計算”的元素,在安防行業,“云計算”、“物聯網”等詞語同樣成為重要的關鍵詞,被行業專家、用戶不斷提及。…詳情>>
云存儲這樣的隱喻或許感覺會有些夸張,但我們從中仍能感覺到和云相關的模糊的概念,對于這項技術的未來也是充滿了未知,這對我們熟知的私有云存儲也是一樣。雖然市場上各種宣傳的私有云存儲都聲稱自己受益于在原有公有云上增加了防火墻,然而卻有跡象表明私有云存儲的名聲卻逐漸降到公共存儲之下。…詳情>>
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于2011年11月16號在深圳開幕。歷經十三載,高交會已經成為高科技領域的風向標。低碳節能與環保概念在十二屆高交會上成就了眾多企業,今年“云計算”、“物聯網”成了最搶眼的詞。 …詳情>>
向任何一位IT人詢問2011年IT業最受關注的話題,相信超過90%的回答都會是“云技術”。自被稱為云技術元年的2010年起,各類軟硬件廠商似乎都在一夜間,紛紛將產品和方案與云技術掛鉤,在市場上打造聲勢;在用戶方面,伴隨著去年對于云技術的狂熱追求,現在用戶在選擇方案和應用部署時更為成熟。本篇從市場和廠商角度回顧2011年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市場…詳情>>
近兩年來,云計算在我國的發展可謂風起云涌,但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在“十二五”時期,如何構建自主、可控的“中國云”,讓云計算實現真正“落地”就成為了我國軟件產業迎來下個“黃金十年”的關鍵。…詳情>>
互聯網界不僅有微軟、蘋果、谷歌構建的生態產業鏈,還有百度、騰訊、阿里巴巴提供的開放平臺。在互聯網巨頭們已經開始提供云計算服務并主宰整個行業命脈的環境下,想成為下一個巨頭似乎很難,但是基于云計算開放平臺以及移動互聯網潮起的大背景,開發者可以選擇接入開放平臺,創造另一個“憤怒的小鳥”、“水果忍者”、“植物大戰僵尸”的神話。…詳情>>
目前,云計算大潮一起,何為云計算,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狹義云計算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廣義云計算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也可是其他服務。云計算的核心思想,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統…詳情>>
11月3日,2011中國行業終端應用高峰論壇在蓉舉行。來自國內移動終端領域的多家企業圍繞“云儲存、云計算、云服務”的主題展開對話,并宣布成立云享聯盟。副省長黃小祥出席論壇開幕式。…詳情>>
自2006年谷歌首次提出這一概念,云計算就逐漸被業界視為繼PC(個人電腦)、互聯網之后,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核心。在安防監控行業提“云”的概念,不是追時髦,而是整個安防監控行業的發展趨勢、安防監控系統的用戶需求已經深入到了這個領域。 …詳情>>
4月11日,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召開業績說明會上,就加征關稅對公司業績影響、盈利增長點、汽車
近日,安克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線上會議介紹了公司近期經營情況,并回答了投資者關心的 新一輪
近日,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資者關系活動上介紹了公司自主研發的“山隱大模型”、AI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