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日元持續升值、“3·11”大地震、他國家電企業強有力的競爭,讓曾經享譽全球的家電業“日本制造”遭受“重創”。在三星、蘋果等創新企業的沖擊下,曾經輝煌無敵的“日本制造”會不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詳情>>
Kindle Fire的內部面積大部分被充電電池占據。主板較小,為了在有限的面積內封裝部件,應用處理器和DRAM以PoP方式層疊著。 …詳情>>
因觸控面板事業銷售呈現下幅衰退,拖累合并營收較2010年同期大減40.8%至193.28億日圓,合并營損額達24.84億日圓(2010年同期為營損21.81億日圓),合并凈損額也達25.73億日圓(凈損4.22億日圓)。 …詳情>>
Thomson Reuters報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計劃收購合資公司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SMD)所有股權,將SMD納為旗下完全子公司行列。SMD為三星電子與三星SDI合資設立的AMOLED(主動式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制造公司,在全球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市場上掌握絕對性的市佔優勢。 …詳情>>
作為為數不多的在全球市場中搏殺的日系彩電企業,夏普2011財年卻面臨史無前例的虧損。居高不下的日元升值壓力、不景氣的面板市場讓這家液晶電視巨頭倍感尷尬。 …詳情>>
夏普代表董事社長片山干雄在該公司2月1日于東京舉行的結算發布會上,就2011財年第1~3季度的業績以及今后的業績改善對策,回答了媒體提問。主要的答記者問內容如下。 …詳情>>
2月7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知名品牌宏達電昨日公布第一季營收。由于宏達電主力市場美國,不僅在蘋果iPhone 4S上市后光環褪去,還同時敗給了韓國三星Galaxy Note等產品,宏達電昨日公布的第一季營收預測值,較上季大幅下跌三百多億元,跌幅逾三成,臺灣電子業的全球競爭力再度蒙上陰影。 …詳情>>
北京時間2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全球第四大液晶面板制造商友達光電周三發布了該公司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受全球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友達光電第四季度凈虧潤達到新臺幣209.8億元(約合7.1億美元),虧損幅度超過了市場預期。 …詳情>>
電子紙顯示器暨中小尺寸面板廠元太科技1月份合并營收持續走低、來到14.15億元,創自2009年9月以來單月營收波段低點,較上月續減11%,較去年同期衰退64%。 …詳情>>
近年來中國大陸電視面板市場供貨都由臺系面板大廠奇美電子居于龍頭地位,不過,根據市場研究機構NPD DisplaySearch調查,由于韓系面板廠持續拉高面板出貨到中國本土品牌廠商的目標,預期最快在2012年、韓系面板廠可能就有機會挑戰奇美電在中國電視面板市場的領先地位。 …詳情>>
處理器大廠美商超威(AMD)與ODM代工廠仁寶合作,今年將共同推出內建新款32奈米Trinity加速處理器(APU)的Ultrathin概念超輕薄筆電,以對抗由英特爾主導的Ultrabook大軍。超威Ultrathin筆電厚度僅1.8公分,目標價格設定在600~800美元,希望以低價策略搶占輕薄筆電市占。 …詳情>>
唯冠科技與蘋果公司的iPad商標權糾紛案進一步發酵,唯冠科技6日在上海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對蘋果公司的平板計算機產品iPad執行禁售令,直搗iPad在大陸的重要市場─上海,逼蘋果公司付出巨額和解金。 …詳情>>
蘋果(Apple)新產品第2季起輪番上陣,包括新版Macbook Air、Macbook Pro,及外傳今年上市的iTV。根據供應鏈透露,新版Mac Air零組件將在3、4月開始出貨,蘋果供應鏈最快第1季底營運增溫。 …詳情>>
根據IHS iSuppli的LCD物價追蹤報告,大尺寸LCD面板價格在連續5個月大跌后,終于因為銷售優于預期,且產量下降,在2011年12月穩定下來。 …詳情>>
市場研究機構NPD DisplaySearch月度LCD市場動態報告(MarketWise - LCD Industry Dynamics)指出,隨著國內市場去年12月份電視面板出貨高峰過去,1月份國內電視面板出貨量估將下滑約27%(估約400萬片)。 …詳情>>
無論是便攜電子產品的迅速普及,還是電子商務的爆炸式發展,或是IT企業再現十年前的上市狂潮,都無一例外地表明了一個事實:過去的2011年,注定是技術的轉型與變革之年。這種變化的速度之劇烈,波及范圍之猛,遠超人們的想象。許多傳統行業如圖書銷售、影音租賃、報業等在大潮沖擊之下,瞬時支離破碎。 …詳情>>
4月11日,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召開業績說明會上,就加征關稅對公司業績影響、盈利增長點、汽車
近日,安克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線上會議介紹了公司近期經營情況,并回答了投資者關心的 新一輪
近日,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資者關系活動上介紹了公司自主研發的“山隱大模型”、AI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