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家電課題組《2005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研究報告》最新數據顯示,2005全年國內平板電視銷售規模達到190萬臺,在大城市平板電視銷售額已經開始超過CRT彩電,預示著中國彩電業新平板時代正式到來。
“報告”預計,2006年國內平板電視需求市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整體容量有望達到500萬臺,其中液晶電視396萬臺,等離子電視104萬臺;42英寸以上大尺寸平板電視需求比例逐步提升,總量規模將超過120萬臺,其中等離子電視占83.3%,液晶電視占16.7%。
去年彩電市場為“標準”所累
在1月10日舉行的“2006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發展高層論壇”上,與會專家指出,面對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的快速增長,制定落實標準的速度遠不及市場發展的速度,導致了產業發展的不協調。高清電視已成產業發展的必然,在相關標準遲遲未出的前提下,海信、松下、日立等彩電制造企業本著推動市場良性發展的態度,已經通過企業的市場行為來推進高清電視產業發展。
中國電視產業已經發展到一個轉折階段,平板顯示技術和數字技術帶來了彩電產品的全新變革,引領彩電業發展趨勢,但在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快速成長之際,由于相應的標準(主要有平板電視標準、數字電視標準、售后服務標準)不完備,給產業良性發展帶來諸多隱患。尤其是醞釀數載遲遲不出臺的數字電視標準,給國內彩電制造企業快速成長造成了一定摯肘。但以海爾為代表的彩電企業推出“三包六免”平板服務新標準,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肯定和認可,很大程度上拉動了行業服務的整體升級。業內專家表示,標準的缺失同樣給消費者帶來了諸多不便。由于缺乏基本的判斷標準與依據,許多消費者在選購時只能聽信企業在推廣中各種概念、技術上的促銷噱頭。
國內品牌繼續主導市場
據介紹,影響中國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競爭格局的主體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海信、廈華為代表的傳統彩電品牌,抓住了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發展先機,取得了突出的市場效果。二是以TCL、長虹、海爾、康佳為代表的傳統彩電品牌,雖然發力平板市場較晚,但市場份額增長迅速。如海爾彩電就成功復制了海爾在白電領域的成功模式,在大規格平板電視市場份額中占據優勢地位,上升勢頭迅猛。三是外資家電巨頭如松下、索尼、夏普等,市場發展初期占據主要份額,但居高不下的價格嚴重延緩了平板電視的普及,同時也給了中國品牌成長的機會。2005年,國內品牌以超過80%的銷量份額,占據中國平板電視市場主導地位。同時,國外品牌已在利用價格作用調整銷售策略,力圖挽回日益丟失的市場份額。
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王秉科副司長認為,索尼、夏普等紛紛降價,預示著中外品牌新一輪近距離較量的開始,雖然降價舉措通常只能換回短期的市場增長,但國外品牌介入價格競爭,反映出國外品牌面對國內品牌強大營銷攻勢的無助。對于平板電視而言,畢竟價格已不是消費者關注的首要因素,消費者更傾向于品質、畫質、外觀樣式、功能和服務的選擇。
連鎖渠道助推平板電視普及
“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平板電視銷售主要集中在一級城市市場,市場需求集中度在80%以上。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企業在2005年的迅速擴張為平板彩電的銷售建立了有效的渠道,為平板電視的普及做出突出貢獻。同時,經過2005年市場爭奪戰,海爾、海信、TCL、長虹等企業開始調整銷售策略,二、三級市場開始逐漸啟動。
有關專家稱,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發展正逐漸趨于成熟化,競爭已提前進入白熱化狀態,企業創新力將是決定國內平板電視市場未來競爭的關鍵因素。在經過2005年的市場磨礪之后,只有善于通過技術整合,深度開發從而形成所獨有的技術應用于產品的企業才能在殘酷的市場中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