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家住北京方莊的任小勇以3999元購得一臺32英寸液晶電視,不久就發現電視屏幕上經常閃爍著“抬頭紋”。經過多方打聽,任小勇才知道這款液晶電視采用了低等級液晶屏,當初促銷員吹噓的“雙CPU”技術實為虛幻概念。
元旦、春節即將到來,像任小勇這樣,很多消費者都會在這個時候選擇購買液晶電視,一些以次充好、偷換概念的品牌也趁這個時機,登上全國各大家電市場的柜臺,少數彩電廠商為制造“跳水價”吸引消費者,犧牲產品品質采用低等液晶屏,更有甚者,為彌補技術與品牌形象上的差距,不惜杜撰虛假的技術,在賣場內采用人海戰術擾亂消費者的視線。
目前,全球只有少數廠商掌握液晶面板生產技術,其中,在超大屏幕(40英寸以上)公認液晶屏最好的生產廠家為三星、LG-飛利浦和夏普。應該說,電視機已經是技術非常成熟的產品,而對液晶電視來說,液晶屏占整機成本70%左右,液晶電視的好壞幾乎完全取決于液晶屏的質量。在很多家電市場內,促銷員會告訴消費者,他們的37英寸液晶電視用的是三星的七代液晶屏。實際上,三星根本不生產37英寸液晶面板。
另外,一些品牌廠商基于液晶面板開發了自己的數字畫質改善技術芯片,索尼有WEGA、LG有XD、三星有DNIe引擎等。這些芯片顯示技術的確能夠直接提升電視的畫面質量。有些不具備技術實力的液晶電視廠商卻只能靠編造概念,比如“微晶神畫”、4∶4∶4動態真彩技術、SPS超像引擎、Power超強動力引擎、雙CPU等等,這些聽起來神乎其神的名詞,對提升電視畫面質量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任小勇購買的液晶電視在市場里接收DVD信號,但是在家中接收普通電視信號,顯示效果反而不如普通電視,就是由于沒有裝載真正的數字影像改善技術。
同樣的32英寸液晶電視,有的售價在6500元,也常常有4999元、3999元的超低價,最高售價達到18000元。有業內人士透露,3999元的液晶電視存在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殘次品處理價,就是把日韓產的有質量缺陷、壞點多的面板生產的液晶電視低價拋售;其二是使用低檔屏,市場上超低價位的液晶電視常常是使用這種液晶屏的產品。針對液晶電視市場上目前混亂的局面,《中國電子報》副總編常林楓談到,曾經拆解過一臺外觀很漂亮的液晶電視,發現液晶屏是三星的,音響是JBL的,驅動板、過濾器、偏光板、螺絲釘又是別的牌子的,能叫出名字的只有三星和JBL,其他配件對外行人來說根本無從知道是哪里產的。廠商在選擇配件的時候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標準,符合這種標準的配件才會采購,而一個負責任的企業自己的標準往往都會比行業標準要高,這往往也是大品牌電視價格高于不知名品牌的真正原因。有專家支招,選液晶電視不僅要區分液晶屏的產地,更要仔細了解液晶屏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