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發展勢頭良好,僅春節期間,北京、上海、廣州家電連鎖賣場平板電視銷售均超過2萬臺,其中國產品牌占據70%以上的銷量份額。在日資品牌大幅降價因素的影響下,外資品牌整體市場份額有所回升,特別是在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索尼、日立、松下等品牌增幅較大,但就整體市場來看,外資品牌增幅有限。
外資品牌圖謀市場翻盤
2005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價格呈現急速下降的態勢。
根據家電課題組調查結果顯示,平板電視產品價格較2005年初平均下降了近50%。
國產品牌銷量份額一度迅速增長,截至2005年底,已形成“八二格局”(國內品牌80%,外資品牌20%)。在國內品牌市場地位日益壯大的形勢下,以索尼為代表的日資品牌不得已選擇了放棄一部分銷售利潤,使自身市場份額短期內在中國市場得到明顯提升的道路,但其產品價格與國內品牌產品的價格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綜合考慮性價比、服務等因素,城市消費者還是傾向于購買國產強勢品牌平板電視。
價格是把“雙刃劍”。長期以來,中外品牌在中國彩電市場形成了兩條不同的發展路線:國產品牌的規模化發展道路和外資品牌的堅持追求高品質、高利潤的道路。價格是影響這兩種路線發展的關鍵因素。追求大規模,必定要損失價格;追求高利潤,必定要損失市場份額。外資品牌,尤其日資品牌的“集體跳水”,是其市場份額急劇萎縮、利潤下降壓力空前的結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家電課題組《2005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研究報告》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城市消費者預期購買平板電視選擇國內品牌的比例為71.8%,選擇外資品牌的比重只有17.1%。
外資品牌優勢何在
現階段,在平板電視整機的研發制造上,中國品牌與國際品牌是同步的。國內品牌經過充分競爭后,在技術儲備和自主研發上沉淀了一定的基礎,做好了在產業升級換代前的準備工作,幾乎與日本、韓國、美國的品牌是一個水平,甚至在一些產品功能、性能指標上比外國品牌更好。
外資品牌一直強調自己擁有上游顯示屏的資源,具備核心技術優勢,但事實上顯示屏的制造和彩電整機制造是兩個完全獨立的企業,屏的優勢和彩電整機的優勢不能混淆不分。從全球產業發展布局來看,屏作為全球的公共資源,不為哪家企業所獨有,LG、飛利浦液晶顯示公司目前已經成為全球較大的兩家大面積液晶面板生產商,但LG和飛利浦兩家公司根本難以消化所有的產能。
彩電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彩電整機的整合技術和渠道優勢,而不是上游的液晶屏、等離子屏之類的部件技術。就平板彩電制造企業而言,要通過與上游屏的制造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發揮各自領域中的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把合作從產業鏈層面提升到戰略層面,共同拓展全球平板電視市場。
中外品牌對決數字高清市場
彩電的數字化方向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數字電視普及過程中,消費者的認知也決定了整個技術進程的速度。通過社會各界和彩電制造企業的大力宣傳,城市消費者對數字電視的認知有了大幅提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家電課題組最新數據表明,80.3%的城市消費者聽說過數字電視的概念。但深度調研顯示,近一半的消費者并不清楚數字電視有高清和標清的區別。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家數字電視標準遲遲未能出臺,減緩了整個數字電視產業的發展速度,導致消費市場各種有關數字高清概念運用的混亂。現階段,高清環境還沒有完全具備,對于多數消費者來講,即使購買了所謂的“高清電視”,也不能享受到真正的高清視像帶來的樂趣。所以,央視高清頻道與海信、日立、松下等進行合作推廣高清電視一方面是迎合了部分市場需求的。
目前,人們在現代生活的居住環境、娛樂消費環境中,對電視機的時尚輕薄、高清晰畫質表現、豐富的電視內容、多樣的數碼娛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數字高清已成為中國彩電業的主流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