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析:目前市場上有許多電視概念,大致可以將它們歸結為三類:一、平板電視:主要包括液晶、等離子和部分DLP電視。它們一般沒有CRT電視的“大尾巴”,薄而輕。二、CRT顯像管電視:與平板電視相對,包括純平CRT、超平CRT、超薄CRT等。三、背投電視:包括CRT背投、DLP背投、LCOS背投和液晶背投等。
平板電視的爆發性增長,使得中國高端電視產業(液晶、等離子、DLP)平板化的趨勢已經明朗。
賽迪顧問在2月21日“2006年中國消費電子市場年會”上發布的《2005-2006年中國高端電視產業鏈研究年度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高端電視產業規模保持了40.6%的高速增長,預計今后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更將達到53.6%,總銷售額也將從去年的288.7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696.6億元。而且,5年之內液晶電視將快速取代CRT的主導地位,擔當起彩電市場升級換代的重擔。
由于平板電視與CRT電視有著不同的市場運作規律和特點,在這場大規模的升級換代中,雖然國產品牌目前占有國內平板電視的多數銷量,但今后將面臨不少困難。賽迪顧問分析師楊蕾認為,高端電視產業的平板化趨勢將導致產業重心上移,這會使制造環節在產業增值鏈上的比重大幅下降,整機制造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這不利于在全球彩電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中發揮中國彩電廠商的制造優勢,應引起企業的重視,及早制定對策。
平板電視產業鏈缺失
因為在高端電視產業鏈上缺乏技術和資金實力,在權衡比較資源、競爭環境和市場發展趨勢后,國內企業在高端電視的戰略定位上,多奉行“非對稱多邊主義”,即以液晶電視為主力、以等離子和微顯背投跟進的市場開拓策略。這直接導致了平板電視目前的市場格局:液晶電視一路領先、大屏幕顯示市場則由微顯背投與等離子爭鋒。
然而,與CRT電視有所不同,平板電視的爆發性正在呈現出一個重要的特點,即依靠上游(面板廠商)的推動力,來擴大市場需求——隨著面板廠商產能的擴張和成本降低,直接帶來更低的整機產品銷售價格。這個規律的主導作用正在日益凸顯。而在上游,國內企業還非常薄弱。
中國的液晶電視產業鏈還剛剛起步。上廣電和京東方已經建成5代液晶屏生產線,其產品目前還主要用于顯示器,去年下半年開始對國內市場提供液晶電視面板,但比例還很小,僅為3.2%。因此,目前國內企業的液晶電視面板采購還主要依賴進口。
與液晶電視相比,國內等離子電視和背投電視產業鏈的建設則更為薄弱。目前,國內整機企業的等離子屏和模塊完全依賴進口。沒有國內企業能掌握等離子的關鍵技術,現有等離子電視生產廠家一般需要從國外進口等離子屏后在國內組裝生產整機,因此本土廠商不具備大規模降低等離子電視成本與價格的可能,除非在等離子屏的質量等級上做文章,那又無異于自毀根基。另外,等離子上游屏資源的壟斷性極高,國內企業的選擇余地也很有限。
正是由于上述諸多原因,春節前后國外廠商首先挑起的新一輪平板電視降價風潮,讓國內廠商曾一度“集體失語”,后來雖然也有所跟進,但已感覺頗為吃力。感到壓力并已經先覺起來的創維、TCL、康佳、長虹四大家電巨頭在1月22日才聯手投資興建了一條6代晶面板生產線,以解決上游的壓力,但畢竟起步較晚,幾年之后才能發揮作用。
楊蕾表示,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整機制造能力,成為吸引高端電視產業鏈逐漸向中國內地轉移的主要因素,而能否抓住產品升級換代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技術研發實力和制造工藝水平,將決定中國彩電企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同時,面對自身產業鏈缺失和國外廠商擁有產業鏈垂直整合的雙重壓力,本土廠商應該理性看待平板電視熱。
高清電視“惡性循環”
與平板電視熱相伴隨的,則是“偽高清”的大行其道。在家電賣場里,幾乎所有的平板電視銷售人員都說自己的產品是高清電視。相對于CRT電視,平板電視的主要優勢在于它更好的清晰度、圖像質量和色彩還原,更輕薄、更漂亮的外形,以及使用壽命更長、更節能等方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平板電視都是高清電視。德州儀器DLP產品亞洲業務總監白瑞克向記者表示,2005年,中國的高清電視只占整個電視機市場的3%,預計2006年也將只占6%,目前只有極少一部分平板電視是真正的高清電視。
從CRT電視到平板電視,電視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而平板電視今后的方向必然是高清,平板電視熱也使得高清電視的推廣成為可能。也正因此,目前已有諸多廠商對真正的高清電視有所投入。
但是,“偽高清”的盛行,不僅混淆視聽,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和正常的市場推廣,而且也對平板電視、高清電視的良性發展帶來傷害。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則是因為高清電視以及相關數字電視標準遲遲沒有出臺。白瑞克向記者表示,他們在推廣DLP高清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市場挑戰,是消費者對高清電視的無法辨認,因為沒有標準。“如果高清標準出臺,就會很快厘清這種混亂的狀況。”
據悉,信產部自2001年12月起就開始著手制訂《數字電視終端顯示產品國家標準》,其中包括數字高清顯示器、機頂盒、數碼接口等數十個系列相關標準。但是,“主管部門經常和我們說快了快了,到現在也還沒有出來。”白瑞克說。
標準缺失和市場混亂又使得高清電視產業鏈的建設非常薄弱。對此,白瑞克用“惡性循環”來加以形容:因為高清電視終端還如此之少,高清內容的提供商就不敢做更大的投入;又因為沒有更豐富高清內容,高清電視終端也就缺乏了市場拉動力,難以推廣。目前,這種惡性循環正在不斷地滾動。如何應對高清電視的發展態勢,也是平板熱中國內廠商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