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市場目前還處于“春秋爭霸”的局面,尚未最后沉淀出穩定的市場格局。2006年的市場份額非但不會固定,還可能產生極大變化。
今年春節的國內平板電視市場上,8大外資品牌近乎全線的價格雪崩,無疑是一幕最為罕見且搶眼的重頭戲。在全國范圍掀起一股大規模價格戰狂潮的它們,正欲形成新的挑戰勢力,以搶得年度價格戰的主動權。
而對于價格攻勢向來血戰到底的中國彩電軍團,在遭遇合資品牌價格“逼宮”之時,出乎意料地沒有迅速跟進,甚至一度隱現“保價聯盟”。
外資連番跳水 本土勉強接招
2005年底索尼40英寸液晶直降5000元的瘋狂“跳水”,終于在2006年春節前夕引爆“多米諾骨牌”的連環效應。只不過這一次,全力跟進、迅猛應戰的開場主角,由以往清一色的本土企業變為了向來固守高端的幾大外資巨頭。
事實上,在離春節還有遙遙十余天時,夏普、松下、三星、LG、飛利浦、日立、東芝等諸多外資品牌就早已一改往日不溫不火的價格策略,齊齊大幅比肩直降“跳水”,跌幅動輒四五千元,并全面覆蓋了液晶、等離子兩大產品線。
其中,夏普宣稱向市場砸下兩千萬元巨資,對32英寸、37英寸、45英寸的7款液晶電視同時降價2000元;東芝則將一款32英寸液晶由15999元降至10888元;而LG便更上層樓地將同一尺寸液晶由此前的1.5萬元拉至8990元;最大手筆的還屬將40英寸液晶由27000元直接拉低8000元、到達18700元“谷底價”的三星。而在等離子領域,除三洋將42英寸等離子直落4000元降為現在的12880元外,三星亦將同尺寸等離子直降5000元。
面對外資軍團新春伊始這氣勢洶洶的頭一遭瘋狂降價,本土彩電企業卻仿佛集體被打懵了頭一般,在長達十余天內未做出任何反應——非但沒有任何一家跟隨,反而紛紛掛起“免戰牌”,在各種場合大談“要摒棄傳統價格戰,轉用技術升級、創新營銷、改良服務等方式發力開幕之戰”,步調之一致甚至被業界看做已暗自訂立“保價聯盟”。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隨著年關臨近,原本紛紛聲稱要維持自身價格體系的本土企業,在看到洋品牌平板市場份額的節節上升之后,終于還是選擇了重新加入降價戰團。于是趕在年三十之前,廈華37英寸液晶由15980元降為12980元;上廣電50英寸等離子從28800元降價至19990元,創維46英寸液晶更是直降8000元。
而除了選擇某幾款非主流機型小幅打折之外,更多的國產彩電廠商采用的還是推新品附贈品的變相降價方式,來吸引消費者關注及抵抗合資品牌沖擊。如TCL就為其液晶電視的購買者準備了碟機、無線耳機等贈品;康佳亦對購買平板電視的顧客贈送冰箱或家庭影院;而海信更是大手筆地搞起了買等離子贈液晶的活動。
中外各有苦衷 無奈降價血拼
“外資平板臨近年關的集體降價,其本質是面臨市場份額急劇萎縮、利潤下降形成的空前壓力而百般無奈之下的最后一搏。”對于外資巨頭此番反常地規模化價格壓制攻勢,一位彩電圈內工作多年的高層人士如是評論。
因為對于外資彩電企業來說,春節大多還隸屬于其2005財年,故在去年商戰中普遍處于下風的它們,迫切希望扭轉不利局面,使自身市場份額在短期內得到明顯提升以達到總部考核要求。但在“顯示技術進入數字化、平板化時代,中外各企業間的技術差異性越來越小,產品同質化日趨明顯而嚴重”的現實局面之下,任何參與者都只有寄希望于通過“放棄一部分銷售利潤”來達成目的。
“以最先挑起價格戰的索尼為例,徘徊了近3年時間才最終在去年10月做出舍棄等離子、全攻液晶戰略,注定在平板技術上已遠遠落后于國內外同行,因而除了價格攻勢自然別無選擇。”事實上,在該分析人士看來,索尼此番行動也在意料之中,因為早在CRT時代,相似的一幕就曾輪回上演。“當年,在其他彩電同行都已升級到球面管時代的時候,索尼就曾因固守于即將被徹底淘汰了的柱面管技術,而被遠遠拋在了后面;而當其發現大勢已去之時,技術上已毫無任何優勢可言的它,也曾采取過突然大力度降價的措施,意圖翻盤。”
“而更重要的是,索尼此番降價看似突然,實則謀劃已久。”一與索尼高層私交甚密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其實早在4個月前,索尼就已開始籌備此次行動,而其精妙之處則在于,對‘跳水’后的價格計算之精準,恰恰比其他外資同行的同檔產品價格低那么一點點,以致逼迫夏普等外資巨頭不得不出面應戰,迅速跟進。”連鎖反應之下,最終形成一場席卷全國的外資平板雪崩狂潮。
但對于國產品牌來說,提前到來的持續微利時代,幾乎已經熬干了這些企業連續作戰的本錢,并提前透支了自己的降價空間,再加之全行業隱約閃現的虧損壓力,也便自然無心戀戰,甚至反而希望借春節旺季維持現有價格來彌補此前的利潤缺失。“可是這樣的心思剛剛維持了幾天,就發現自己的市場份額已至少下降了10%。再繼續下去,只能是自一開始便失去了2006年全年銷售的主動權。”一國產彩電企業銷售人員對此十分無奈。而于年根之下勉為其難地重新接招、卷入降價漩渦,也便成為幾乎所有國產彩電品牌無力抗拒的宿命。
或將提前洗牌 出局人選難料
在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副司長王秉科看來,春節期間平板電視領域的這番混亂降價行動,“實際預示著中外品牌新一輪近距離較量的開始。”而一彩電業知名分析人士則進一步分析認為,這場戰役實際是注定遲早要來的,并將令平板彩電產業提前進入門戶清理時代。
“CRT產業清理門戶總共用了12年左右的時間,而現在看來平板產業卻很可能在兩三年內便提前開始洗牌。”該分析人士認為:“從積極層面看,這意味著將可通過市場手段,合理進行社會整體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令沒有實力繼續跟進的企業快速出局,不必再為跟上局勢而持續投入大量資源、做些無謂的浪費了。而且,當品牌實現一定程度的集中后,能夠留存下來的企業,所可把握的市場環境和利潤空間也將更大,進而也便能夠更為快速地實現成本回收,進行技術突破,擴大彼此之間的差異化,最終進入良性循環時期。”
不過,在即將到來的這場行業洗牌中,出局可能性卻并非為本土品牌所獨有。因為正如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王寧所言:“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目前還處于‘春秋爭霸’的局面,尚未最后沉淀出穩定的市場格局,所謂的強勢和弱勢都只是暫時的,2006年的市場份額非但不會固定,還可能產生極大變化。”
更何況,外資平板在國內這場前所未有的大降價,雖為自己贏回了一定程度上的短暫勝利,卻也令其陷入了“未來漲價沒人買,不漲又無法維持運營”的尷尬境地。而上海松下等離子顯示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孝齊更坦言,這輪雪崩行動對外資企業自身的實際運營也產生了極具殺傷力的負面作用:“不降價,企業就根本無力參與市場競爭;但降了價,卻令上游的PDP面板生產線全部虧損,LCD面板生產線也全部陷于虧損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