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呈雪崩式爆發,全年銷量達到190萬臺,比2004年的65萬臺增長了192%。據預測,2006年國內平板電視市場仍將繼續保持這種旺盛的需求,全年銷量有望達到500萬臺,這種增長速度將會延續到2008年。然而在這一片繁榮的背后,卻掩飾不住市場殘酷競爭與產品技術快速更新顯現出來的危機,2006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的發展已不能再簡單遵循“降價促銷”原則。
SONY電視再露缺陷
2月9日,SONY發布“關于對特定范圍的液晶背投電視和液晶電視進行免費軟件升級的通知”,宣布去年8-11月上市的三款V系列液晶電視和二款液晶背投電視因為質量問題而進行軟件升級。這距離去年11月SONY宣布批量召回DC產品僅三個月。
眾所周知,20世紀90年代索尼彩電曾經風靡全球,然而,由于近幾年在平板電視上并沒有做好準備,索尼直至最近才與三星合資7-1代LCD生產線,試圖在平板電視市場進行整體突圍。為了迅速收復平板電視市場的失地,2006年元旦期間,索尼率先發起了“博大晶深”液晶電視20-30%大幅度的降價活動,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然而,產品質量是忽視不得的,誰忽視了產品質量,誰將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索尼此次出現質量問題的5款電視機的型號分別為:E42A10、E50A10、V26A10、V32A10、V40A10,從索尼中國公司提供的電視機序列號來看,需要進行軟件升級的電視機數量在1.5萬臺以上。
國產平板電視前景茫然
與SONY欲在電視市場重塑輝煌的坎坷道路相對比,國產品牌也并非走得一帆風順。持續不斷的價格戰、概念戰一直籠罩著平板電視產業。迄今為止,最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價格謎團,去賣場轉一圈,可以看到同樣是26英寸液晶電視,最低售價6000元,最高售價2萬元;37英寸最低售價萬元以內,最高達到了2萬元。據業內人士介紹,液晶電視的主要成本在液晶屏,占到了80%,其他20%則是一些塑料等零散材料,目前37英寸液晶電視的成本至少也要1.1萬元。由此可以推算,萬元以內的37英寸液晶電視基本屬于賠錢賺吆喝。
價格戰帶來了消費市場的空前繁榮,但無法擺脫虧損的陰影。有資料顯示,平板電視行業利潤從2004年8月前的毛利50%,已經驟降至2005年8月的毛利15%,凈利3%以下。中怡康數據統計,去年12月份,TCL液晶電視銷量份額從10月份的13.1%跌至10.02%,市場占有率排名從首位跌至第3名;海爾則從第7名跌至第9名;夏新由第9名被擠出前十強。與此同時,三星液晶電視市場占有率從2.74%猛增至4.54%;飛利浦由3.87%增至5.37%。廈華董事長郭則理稱:“中國彩電廠商都認識到現在正是拼搶平板電視市場份額的時候。明知價格戰是利潤的火坑還要往下跳,一旦平板電視進入成熟期,落后的廠商要想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就非常困難。”
有專家甚至預測,如果2006年國內平板電視銷量超過500萬臺,平板電視的銷售額將占彩電行業的50%以上,如果平板電視虧損,就意味著彩電全行業將陷入虧損。可以說,目前國內平板電視產業正處在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企業達到較大的規模才能賺錢,但另一方面由于上下游資源分配不均,規模太大反而不能賺錢。
平板電視走向品質競爭
造成彩電全行業虧損危機的原因在于缺乏掌握核心技術。占平板電視總造價80%的液晶面板和等離子面板的核心技術全掌握在外資手中,2006年元旦外資品牌敢于主動挑起平板電視價格戰,正是上游廠商借其擁有的第七代液晶板生產線大量投產成本大降為依托的。
中國家電市場聯合調研課題組的調研結果表明,隨著平板市場的快速擴容,激烈競爭帶來的價格趨于消費者心理價位,消費行為逐漸成熟,2006年平板市場的競爭已經從單純的價格敏感轉變到技術與品質上的較量。
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掌握上游產業資源成為眾多電視品牌的當務之急。但是建設一條第六代液晶板生產線需要190億元,國內沒一家彩電企業能獨自承擔,創維、TCL、康佳、長虹四巨頭已經宣布聯手共建液晶面板生產線。SONY公司在液晶電視生產方面曾一度落后,但決意奮起直追,并加強同韓國三星公司的合作,建成了液晶顯示板生產工廠。
三星則因為一直堅持“平板電視戰略”,集中力量發展以等離子、液晶為代表的高端電視,從102寸全球最大等離子到82寸世界首例最大液晶屏,三星平板電視一直都在業界領跑。最近,三星又宣布,將提前量產第七代液晶生產線,推出加載頂級液晶面板S-PVA的32/40英寸M61B系列液晶電視,三星品牌之路也許正是中國企業應該努力學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