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結構大尺寸化
平板電視的產品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日趨大尺寸化。雖然在整個平板電視市場上,液晶電視占據上風,但在超大屏幕(40英寸及以上)的平板電視市場上,等離子有做“大”的核心優勢,穩坐頭把交椅。
從中怡康的監測數據可以看出,2005年等離子42英寸仍處于霸主地位,占據著近95%的零售量市場份額,此外,50英寸等大屏幕尺寸的零售量份額也有上升的趨勢。
同時,液晶電視的尺寸結構也處于不斷擴大的趨勢之中。2004年末,30英寸及以上的液晶電視零售量市場份額不足30%,而到2005年末,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60%以上。32英寸液晶電視正快速成長為市場主流,2005年12月其零售量份額已接近30%,而2004年同期這一尺寸僅占13%的市場份額。值得關注的是,37英寸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也在穩步增長當中,預計到2006年,這一尺寸將成為市場主流尺寸。
上游資源商紛紛擴充產能
在液晶屏投資方面,三星電子與索尼聯合投資的首條LCD第七代生產線于2005年4月竣工后,其單獨投資40億美元的第二條7代線也于2006年元旦竣工,而第三條7代線預計將于2006年6月竣工;LG、飛利浦在元旦竣工的7代線,預計2006年第三季度月產量可以達到4.5萬張;日本夏普的第一條七代線自2005年投產后,又將第二條7代線的投資計劃提早了9個月,定在2007年3月。與此同時,我國臺灣地區的友達光電、奇美的第7代線在2006年第四季度也將完工。
在等離子屏投資方面,日本松下和韓國LG電子的力度更大,都宣布在2007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等離子屏供應商。松下投資14億美元的第三座等離子屏工廠去年10月竣工后,今年1月10日就又宣布投資建第四座工廠,預計2007年竣工;LG電子2005年其位于韓國龜尾的A3工廠投產后,2006年3月將投產A4工廠,2007年將再次追加投資6億美元,實現月產量73萬塊。
整機生產商各級品牌向主流市場集中
2006年市場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各層級品牌向主流市場集中,競爭加劇。
夏普將其液晶電視價格普降30%,期待用這一優勢產品在高端競爭時代為自己爭取足夠的發言權,并決定將部分高端產品生產線搬到南京;索尼也表示將逐步向中國轉移產業鏈,建設更多生產基地;三洋在沉寂幾年之后突然發力,將產品重點鎖定等離子等高端領域;LG也在北京建立了它的全球技術開發中心,扎根中國的意圖相當明顯。
與此同時,國內彩電企業也正在抓緊整合上游資源。長虹、TCL、創維和康佳4家國內彩電巨頭近日與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深圳聚龍光電有限公司,宣布進軍平板電視的上游產業;廈華電子也發布公告,將其所持廈華電子58.27%法人股權中的32.64%轉讓給我國臺灣中華映管全資子公司華映視訊有限公司。
上游資源商與整機生產商的一系列動作,預示了2006年平板電視市場規模的擴張趨勢。
未來市場充滿變數
隨著上游屏幕供應商新一代液晶、等離子屏生產線的陸續投入使用,屏幕的價格將有可能繼續下跌,這將刺激整機廠商堅定地開拓平板電視市場,也將刺激廣大消費者選擇平板電視產品。平板電視將比預期更早些走入二、三級市場。
同時,在平板電視飛速發展的今天,無論是上游資源商還是整機生產商都在尋求與產業鏈的另一端進行溝通,甚至相互滲透。而這種產業鏈的整合,顯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一種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