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電產品的更新換代,舊三包逐漸顯現出疲態,新三包的出臺迫在眉睫。毫無疑問,推陳出新,對舊三包進行改革,這對企業、市場乃至整個產業都是好事。然而,改革總是伴隨著風險。實施改革并不意味著水到渠成,如果沒掌好舵,同樣存在中盤失手的可能。
以高端電視的售后服務為例。隨著平板電視的日益普及,應用于傳統CRT電視數十載的售后服務規范逐漸顯現出許多不合時宜的弊端,規范的落后留給不少企業“壓縮開支”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除上海、廣州和南京等地相繼推出專門針對平板電視的三包規定外,很多協會、組織也紛紛鼓勵優秀企業先走一步,推陳出新,訂立各自的三包售服措施,在平板三包未出臺之前,地方性、行業性推薦標準“千樹萬樹梨花開”,一派欣欣向榮。
我們不能否定地方性、行業性推薦標準的積極意義,也不能抹殺他們在完善高端電視售后服務和促進整個產業鏈完善方面的功勞。然而,我們也清晰地看到,在基于企業自勸作的個性化標準接二連三“誕生”的情況下,新平板三包標準出臺的要求就應越發嚴格。應著重體現以下三點:
首先,標準應該訂得更細。如果電視新三包和地方上已經執行的標準一樣,并沒有對細分市場做出明確的劃分,必然會導致售后服務不到位,類別之間存在法律的真空,導致一些漏洞的存在。所以應對各個類別的電視做出明確細分,做到微觀層面的控制。
其次,應該更全。電視新三包的規定應該涵蓋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各種高端電視,盡量做到對現有產品全面進行規范,這樣才會對整體市場有個宏觀的把握。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電視新三包的出臺應該考慮產業實際。由于目前我國平板電視的核心技術都非企業自有,這種情況下,如果強制執行三包,對國內外廠商實施同樣的三包要求,勢必加重國內企業的負擔。據專家介紹,目前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70%的銷售利潤被上游廠商攫取,在剩余的30%的利潤空間下,如果再讓國內企業承擔100%的售后責任,必然導致企業超負荷的運轉,這毫無疑問會對整個電視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一旦出現不和諧音符,遲早會將整個產業鏈引入到土崩時代。
因此,與地方性的標準不一樣,電視新三包必須對上下游廠商所承擔的服務份額做出明確的劃分,謹慎處理雙方的利益關系。
顯而易見,考慮產業實際理所當然是新三包出臺考慮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