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剛剛進入2006年,平板電視行業就傳出了兩條足以引發大震蕩的消息――三星和LPL(LG和PHILIPS的合資公司)的兩條7代液晶屏生產線幾乎同時開始批量生產。進入3月份,各大平板電視廠商早早便開始了花樣繁多的促銷活動,可謂動作頻頻……種種跡象顯示,今年平板電視價格繼續下跌的趨勢仍不可阻擋,特別是大尺寸的液晶和等離子電視。
液晶跳水勢不可擋
液晶電視價格跳水的幕后原因是上游面板的降價。32英寸及以上的液晶電視的價格大幅下降,直接原因源于其6代、7代線面板的量產。據了解,目前6代線生產企業有夏普、LPL、AUO、CPT4家,7代線目前只有三星一家。6代線的最佳切割尺寸是32英寸和37英寸,一張第6代基板可以切割6塊32英寸或4塊37英寸的液晶面板,而一張第5代線基板只能切割3塊32英寸或2塊37英寸的液晶面板。與5代線相比,6代線更具有成本優勢,逼迫5代線大尺寸的液晶面板調低價格。7代線最適合生產40英寸和42英寸液晶面板,一張第7代基板可以切割8塊40英寸或6塊42英寸的液晶面板。目前,7代線的產能逐步提高,2005年10月份的產能規模已達6萬片,因此,40英寸及42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在今年年初也開始大幅跳水。
資料顯示,在季出貨量或出貨面積方面,三星和LPL的季增長率都在8%以下,但AUO和CPT則至少增長15%以上,AUO第四季出貨面積增長率達到23.6%。在面板平均售價高于平均成本情況下,出貨量增加幅度高者,通常獲利金額增長率較高,加上臺灣一線廠TV用LCD出貨面積大增因素,因此AUO第四季營業利潤增長111.5%,CPT更增長175.9%.相對地,三星第四季營業利潤增長36%,LPL也增長39.2%。產能上去了,液晶電視的價格自然就降了下來。
價格底部還未顯現
平板電視的價格現在是不是真的跌到了底?這一直是行業分析者和廠家、渠道分歧很大的地方,廠家和渠道商一直在叫喚著已經是零利潤了,而行業分析者卻認為能從7萬跌到2萬、再從2萬一舉跌到7000到8000元,也許還能再跌,降價空間仍然存在。有的平板電視的價格跌速往往讓消費者捶胸頓足,這樣的例子不僅僅包括不輕易打價格戰的進口品牌,在慣用價格手法的國產品牌中就更是屢見不鮮了。
據統計,2005年,中小屏幕液晶由于利潤微薄,降價空間不大,價格相對平穩。如20英寸液晶2005年1月至8月,平均價格下滑幅度只有15.5%;32英寸一直是2005年上半年各廠商的主推尺寸,價格下調比較明顯,2005年1月至8月下降了21.0%。但與32英寸以上的液晶降幅相比,還算比較平穩。32英寸以上的大屏幕液晶的價格2005年以來,一直在進行令人心驚膽跳的“高臺跳水”表演,其中40英寸是主角。如2005年1至8月,37英寸的價格下降35.5%,8月的價格為16486元;42英寸的價格下降37.9%,8月的平均價格23921元,與1月相比直降14585元;而40英寸價格下降幅度達60.9%,8月平均價格19221元,與1月相比直降29994元。
液晶價格緊逼等離子不降都難
有關權威部門預計,2006年將會是平板電視放量增長的一年。
2004年國內平板電視的銷量為65萬臺,2005年為190萬臺,預計2006年將會超過500萬臺,其中等離子電視120萬臺,液晶電視396萬臺,而42英寸以上的大屏彩電將會達到120萬臺。
液晶電視制造技術門檻不高,由于生產投資瓶頸關鍵在于面板,因此只要有面板,再搭配圖象處理電路以及背光光源等器件,就可以組裝起來,生產上并不困難。根據某研究中心整理的資料顯示,32英寸液晶電視成本結構中,面板占65%,而圖象處理電路也并不復雜,只占總價格的8%。因此多條生產線的投產,為液晶電視降價提供了條件。
和液晶電視比,等離子最大的不足是分辨率不夠高,42英寸的等離子都是852×480、1024×768或1024×1024,而液晶電視最低的也是1366×768,很多37或42英寸液晶電視都可做到1920×1080,這使得液晶更有誘惑力。液晶價格在步步進逼,等離子想不大幅降價都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