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是不少企業的“五一戰果盤點期”。在不少企業銷量翻番的背后,家電企業卻很難笑得出來。長虹、創維等營銷負責人昨日均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目前賣平板電視只是為了搶地盤和沖量,賺錢談不上。目前該行業的平均利潤3個點都不到,很多企業還處于虧損狀態。
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更是預言,2006年,國內彩電行業正在重蹈2000年全行業虧損的覆轍。而公開資料也顯示,國內平板電視銷售較好的海信電器,2005年第一季度的凈利潤率為0.99%,而2005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率為0.80%。
不賺錢,那為何一波又一波的降價潮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家電“老四家”中的一位高層表示,一方面是國美、永樂、蘇寧等終端大賣場在價格上的大力打壓,另一方面是平板電視80%以上的成本控制權的喪失。以索尼為首的合資品牌,從去年年底開始的一輪整體價格大跳水,是對上了賊船的國產平板企業的封殺,該高層表示。
長虹電器(中國)銷售公司某負責人介紹,目前上游面板資源和模組兩塊都主要靠外部采購,國產品牌大多只能在機芯和機殼不足20%的成本空間中生存。
創維集團負責市場的一位高層表示,新一輪的彩電產品升級在尚未完全啟動就迅速進入了利潤微薄期,這是我們所沒有預料到的。兩年前,平板電視行業的毛利率還高達50%。42寸等離子電視還曾賣到6萬元。
即便如此,除了“價格戰”,國產品牌罕有更有效的競爭策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認為,面對外資品牌的大幅降價攻勢,本土企業也曾堅持不降價,但市場占有率迅速下滑。
據一項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最具前瞻性的上海地區市場,目前國產品牌平板電視的市場份額第一次跌至一半一下,僅為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