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數字家庭元年”,在IT業,人們用這個詞匯形容數字家庭與現實的貼近程度。
根據專業機構調查分析,全球消費類電子市場,將從2002年的6570億美元,一路成長至2006年的8570億美元。
盡管年增長率僅7%,但其中包含的數字電視、多媒體計算機等產品的增長卻高達197%,幾乎“每年翻一番”。
盡管發展速度如同“井噴”一樣迅猛難擋,專家依然指出,“數字家庭”并非已經萬事俱備,許多迫在眉睫的問題仍需要解決。
三個標準,如何互聯互通
目前數字家庭同時存在至少三個標準。第一個是海爾牽頭的“E家佳”,包括清華同方、中國網通、上海廣電集團、春蘭集團等公司。其次為聯想集團聯合TCL、康佳、海信、長城等公司創立的“閃聯”。同時,英特爾、微軟、索尼、飛利浦等廠商也聯合推出了DLNA平臺。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呂廷杰提出:“數字家庭首先需要解決渠道的問題,把每一個家里的電器或者需要控制的點,實現智能化聯網。”
當有三種標準存在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如何實現其互聯互通的問題。消費者希望自己從不同設備制造商那里買到的各種設備,可以無縫互聯,資源共享,而所有這些的實現都依賴于開放的標準,同時標準的確立對于打造數字家庭產業鏈,營造健康的數字家庭產業生態環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標準平臺應該是開放的、可以兼容國際多種相關標準的平臺。只有這樣,生產出來的上下游產品才能實現兼容與匹配,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網絡家庭的環境,起到從高端控制成本與設計實施技術配合、優選的作用。”海爾公司劉騰說。
根據劉騰介紹,“E家佳”正在著手與相關國際標準組織進行溝通,已經計劃申報國際標準。
數字電視和IPTV怎樣發展
在電腦廠商和家電廠商推出的數字家庭方案中,一個明顯的差異是,前者強調以電腦為中心,而后者則強調以家電為中心。
對于消費者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問題。當我們拿著遙控器在電視上瀏覽網頁、收發郵件的時候,只需要知道電腦和家電“無縫連接”就可以了。但是,“內容”是必須要關注的。
目前,液晶、等離子電視的銷量已經超過了傳統的電視。在“大屏幕、高分辨率”面前,如何觀賞到高清晰的節目?目前解決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包括數字電視、IPTV兩種方案,分別由廣電總局和信產部兩個部門主導。
“兩者之間并不是必然的競爭關系。”中國網通獨立董事侯自強說。
侯自強認為,國家可以制定政策明確電信和廣電都可以發展IPTV接入,要求IPTV機頂盒必須同時支持數字電視廣播接收業務。這樣IPTV接入服務商,在發展IPTV的同時也發展了數字電視,推動數字化平移。
廣電不應該將IPTV看成是和自己競爭的業務,相反應該將IPTV看成自己必須做的業務。競爭將不發生在IPTV和數字電視之間,而是在各種IPTV接入運營商之間。
建立數字版權管理機制
中科院聲學所網絡與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倪宏非常看好IPTV的“時移”功能:在收看一場體育比賽的電視直播時,如果需要離開一會,可以像看光盤那樣“暫停一下”。這將會徹底改變我們觀看電視的習慣。
“就像VCD剛剛出現的時候,面臨一個片源問題。大家都在考慮:買這么一個機器,播放什么內容?具體的商業模式還是需要探索。現在搞試驗還行,若大規模運營,就要看怎么樣的模式:怎么組織業務,怎么收用戶的錢,盡量降低終端設備的成本。”倪宏說。
“而且,如何對這些音頻視頻文件進行版權管理,確保每個節目都準確、安全傳遞到付費用戶那里。這需要建立一整套數字版權管理機制。”倪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