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平板電視的幾件事情讓筆者很驚訝。先是“五一”期間的平板電視全面熱銷,特別是在白電原材料成本一片漲價的呼聲中,平板電視繼續保持降價姿態,降幅與參與企業之多,頗為壯觀。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國內液晶屏生產企業持續虧損,不得不求助于其它企業。許多國內彩電企業的導購員抱怨,賣平板竟比賣CRT電視的提成低。
這一系列現象實際上折射出了目前我國平板電視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幾大問題:企業所看好并主推的平板電視是否盈利,能否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有力支撐?我國彩電企業今后的發展空間和競爭優勢何在?又應該如何依托平板電視實現新一輪突圍?
一直以來,許多人一提到平板電視,就替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擔憂。特別是在核心技術缺乏的背景下,理論上我國企業在平板領域的發展容易受他人限制。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諸多上游屏生產企業不斷支持整機企業的降價促銷等行為。同時,國內企業在平板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品牌拉力等經營業績也在不斷增長,并大大領跑擁有諸多核心技術的外資企業。這一現象再度給國內企業的本土化營銷策略增加了正面支持。
然而,表象的背后卻是另一番天地。來自眾多家電上市公司的年報顯示,平板電視對于企業利潤支撐貢獻并不大,近兩年利潤下滑迅速,正瀕臨虧損境地。許多企業在平板電視推廣初期,仍存在著“先做大后做強”的邏輯,認為只要將平板蛋糕的盤子做大之后,企業相應的市場份額和占比也會同步提升。然后,企業卻忽略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企業自身的競爭力能否隨之提升?平板電視今后的發展走勢又將如何?競爭對手又會作何變化和舉動?
筆者以為,目前對于企業而言,關鍵的不是加大創新擁有核心技術,占據上游資源,更不能為了短期內獲得市場份額的擴張而采取降價等非理性的競爭手段。畢竟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上游資源的技術、價格等瓶頸因素會迎刃而解。同時,如果平板電視的價格一降再降,企業的盈利能力又得不到顯著改善,那么面對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競爭,企業能否繼續存在,能否通過平板電視領域獲得有力的支撐,是否會對平板電視保持信心。而且,一旦平板電視價格體系下滑后,再想提高,難度非常大。
真正的問題在于,平板電視的定位出現了問題。首先,其作為技術升級品,無論是在產品定位、適用人群等方面,都應該與CRT電視群體有所區別;其次,在推廣手段、促銷方式、價格體系方面,也應區別對待;再者,企業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規模化,而在推廣上采取大眾化策略,這有本末倒置之嫌。
對于企業而言,要通過平板電視實現可持續盈利的支撐;對于消費者而言,通過平板電視實現與CRT不同的享受。這些問題,國內的企業似乎還沒有想過,那么企業今后在平板電視的發展上還要走一段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