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營銷正在中國家電業迅速升溫。
自從2004年以6500萬美元(約合5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成為國際奧委會IT硬件的惟一全球合作伙伴(簡稱TOP)后,今年2月,聯想又宣布為2006年都靈冬奧會提供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服務器、桌面打印機等設備以及技術支持和服務。聯想產品的穩定表現不僅贏得都靈奧組委的充分信賴與肯定,亦向世界展示了聯想品牌的強大實力。
無獨有偶,另一家電巨頭海爾在成為奧運會白電贊助商后,也開始將目光鎖定在另一項備受關注的體育賽事———NBA。當地時間4月10日,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武克松聯合美國NBA主席大衛·斯特恩在美國海爾工業園宣布結成全球性戰略合作,海爾也成為第一個全球家電行業贊助NBA的品牌。
在此次跨國合作中,海爾高清流媒體電視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受到NBA高層的一致認可和推崇。基于對海爾高清電視的青睞,NBA將在NBA TV高清節目、NBA活動及各種NBA主題宣傳活動中充分展示海爾的全新系列的高清電視產品。這實際上也是自NBA創建以來首次對彩電品牌如此推崇。海爾還可運用NBA在美國及中國的一系列市場營銷、媒體平臺及活動項目展示創新科技家電產品,雙方將會通過聯合品牌的廣告活動鞏固彼此的市場領導地位,這些活動將會通過NBA在中國的24家電視合作伙伴頻道上播出,海爾的產品和互動宣傳活動也會在NBA官方網站及巡回活動中展現。
借力奧運會、贊助NBA、大打世界杯牌……一系列事件顯示中國家電企業的體育營銷策略漸露端倪。隨著2007年女足世界杯、2008年奧運會、2010年亞運會的主辦權落戶中國,一些中國企業正試圖抓住寶貴的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機會,而更多企業則主動走向國際體育賽場,借助體育這一“客場”展示家電企業的“中國功夫”。
那么,體育營銷這條“高速公路”到底能把企業送出多遠?韓國三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2005年,三星品牌價值超過多年宿敵索尼,成為全球品牌價值上升最快的公司之一。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直到1990年,三星也還不過是一個低品質、低知名度的小廠,甚至一度走向崩潰邊緣。一切的改變始于三星和TOP的“聯姻”。借助首次贊助在家門口舉辦的1988年漢城奧運會,默默無聞的韓國三星電子也同步在全球建立起銷售網絡和分支機構,產品也因此走向國際市場,從而締造了三星今天的輝煌。體育營銷魅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長期以來,中國家電業將低成本制造能力發揮到了極致,但作為世界家電制造業中心,卻鮮有知名品牌贏得世界認可。近年,隨著W TO大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追夢國際化,希望通過國際市場來增強盈利能力,但擺在這些企業面前的難題是,如何塑造強有力的國際品牌形象,讓歐美運營商和消費者認可。
體育營銷被中國企業視為了突破口,而這一營銷手段也的確為品牌打開全球知名度開啟了大門。海爾之所以贊助NBA,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產品更“美國化”。
在美國市場,海爾的本土化戰略很成功,但海爾離美國主流品牌還有一段路程。于是,怎樣實現品牌的主流化成了海爾當前必須完成的課題。NBA作為一項標志性籃球賽事,作為美國人心目中的第一運動,海爾再也找不出另外一項比NBA更能代表美國主流的事物。借助NBA在美國乃至全球消費者大腦中的品牌識別,建立一種與NBA一樣的主流品牌形象和聯想,也許就是海爾打造美國主流品牌的機會。
毋庸置疑,就品牌推廣而言,世界各地消費者對全球性體育項目的基本認知是接近一致的,品牌和這些體育項目結合起來,可以比較容易跨越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域的界限,融入當地文化,實現品牌的全球擴張。因而,體育事件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成為越來越多品牌完成品牌提升的“高速公路”。
但是,正如其他營銷模式一樣,體育營銷也并非十全十美。縱觀整個體育營銷史,盡管有許多像三星、可口可樂這樣的成功范例,卻也不乏無功而返、得不償失的失敗例證。從某種意義上講,體育營銷是一個鮮花與陷阱并存的魔方,一種不是所有人都能玩的游戲。
很少有國內企業能從品牌戰略的角度去思考體育營銷的問題,體育營銷在一般企業眼里不過是一種“短平快”的戰術、一塊打響知名度的敲門磚或簡單的促銷工具。由于缺乏持久性戰略指導,很多時候體育營銷就成了國內企業曇花一現的即興表演。
對此,有專家指出,體育贊助看似兩全其美,但是企業在決定贊助體育賽事之前,還需要考慮幾個最基本的問題:與品牌屬性是否相關?和品牌戰略是否一致?是否有整合營銷的觀念和能力?財力能否保證投入?
體育營銷是將品牌核心文化以體育為平臺進行再次提升與超越,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因而,國內企業在開展體育營銷時,必須有整合營銷的觀念。圍繞某一賽事除了投入贊助費外,還要采取一系列相關營銷活動,從公益、文化、熱點等各個角度,運用廣告、促銷、活動等多種手段,從而達到整合的功效,力爭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形成一個品牌的溝通高潮,產生轟動效應。
隨著體育運動的不斷發展,體育營銷已成為擺在中國企業家面前的一個新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