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離子電視未來的市場發展前景,日本企業正在中國為其戰略失誤買單。這種戰略失誤的根源是使日本掌握等離子電視制造技術的廠商在技術上的保守,以及為防止中國企業掌握等離子電視制造技術而采取的嚴密防范措施。雖然目前日本的松下和日立兩大等離子廠商在中國的上海和福建都建有等離子電視生產基地,但這種投資也是只限于滿足自給自足的生產需求,而在更多的核心技術上產品的研發制造上,全部在日本本土完成。對于正在市場向規模需求增長的等離子來說,這樣的市場戰略,最終的結果將是日本企業在中國等離子市場的競爭中被液晶電視所取代。
2002年,中國廠商TCL在等離子電視上曾經投入巨資,意圖拉動等離子電視市場的增量,但是只對只有規模制造優勢的中國彩電廠商來說,在尚未掌握等離子電視技術的前提下,盡管組織了一批著名的專家全力追捧等離子電視,但最終的結果是TCL全面轉向液晶電視。與TCL一樣,中國眾多的彩電廠商在等離子電視上都曾經躍躍欲試,但最終全部轉向液晶電視的結局,人們可以看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產品技術的開放對產業格局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
等離子電視在中國市場經歷了一個快速增長之后,今年突然遭遇大幅度的市場滑坡,而這種滑坡正是日本等離子企業一種戰略失誤帶來的必然結果。
等離子在中國遭遇重大滑坡
中國彩電市場正在進入一個平板電視的更新換代期,伴隨著世界杯的開賽,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廠商正在經歷著兩種不同的境遇。液晶電視陣營隨著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商的加入,市場份額正在迅速擴大,而等離子在中國市場正在經受市場份額下降的煎熬。來自中國市場監測機構賽諾市場研究機構和中怡康時代等市場監測公司的數據顯示,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在今年的市場會形成“二八”開局面,而在2005年等離子還在市場上占有三成的份額。而另一個權威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和中國電子商會聯合發布的調查數據則顯示,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有可能是等離子最終在中國彩電市場的平板時代出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基金研究所的專家陸刃波表示,2007年等離子在中國市場的比例會在一成半,這是樂觀的估計。
日本等離子在中國市場占有絕對優勢
而在此前,市場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調查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等離子出貨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7%,與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26%,達170萬臺。而在中國市場則增長緩慢,只有10%,與上一個季度相比下降了5%。
信息產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等離子累計產量為17.2萬臺,二005年同期為20.5萬臺,同比下降了16.1%。而液晶電視在信息產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產量為187.1萬臺,2005年4月份的產量為66.5萬臺,同比增長了181.4%。
在這些數據背后,簡單的判斷液晶的增長和等離子的下降顯然缺少理性的。但是一個事實擺在市場面前,等離子陣營正在進入一個分化階段,最終有可能形成只有日本的松下、日立獨守該市場,而韓國的三星已經改變在平板電視上的戰略,正在全力進軍液晶電視市場,另一個韓國的企業LG也在液晶電視市場迎頭趕上。而曾經作為等離子陣營的鐵桿廠商三星和LG對等離子電視市場態度的轉變,也使得人們對等離子電視未來的市場前景產生更多的變數。
而這種變數正是來自等離子陣營內部的分化以及市場增量的下降,同時液晶電視陣營的急劇擴大,在中國市場上,目前幾乎所有的中國彩電主力廠商都在全力推廣液晶電視,同時加上液晶電視上游廠商在國內市場的投資建設,為液晶電視帶來了更多的利好信息,這也使得國內廠商在推廣液晶電視上了卻立后顧之憂,就像兵家之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了上游技術和產品支撐,國內彩電廠商在液晶電視上可以放手一搏了。而這又是等離子陣營缺少國內彩電廠商人氣導致市場下滑的根本原因。
日本把中國作為生產制造基地
在等離子技術的投資上,日本企業只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是將中國作為一個生產組裝和制造基地,而在更多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上,更多的是在日本完成。
從目前日本松下和日立這兩家全球最大的等離子廠商在中國的投資布局來看,松下在上海與上海廣電集團共同合資興建了上海松下等離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日立在福州建立了日立(福州)數字媒體有限公司,日立占有建有80%以上的股份。雖然韓國的LG沈陽和南京都建立等離子深產基地,但也是基于生產組裝性質的末端環節。但在等離子核心技術的掌控上,目前日本企業占據了90%以上的話語權,等離子的專利技術日本企業擁有2000多項,韓國企業只占日本轉企業專利數量的10%,可以說在等離子技術上日本企業至少領先韓國企業兩年以上,如果從專利技術擁有的數量來看,這種判斷還是保守的。而這也是韓國三星在等離子電視市場轉變態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松下和日立都在近期宣布增加對等離子電視的投資,尤其是松下在2007年將等離子鎖定在1000萬臺的產能上,而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并未顯示出對等離子未來市場的增資趨勢。隨著日本產業界在“政冷經熱”的趨勢下正在加強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特別是消費電子產品制造方面,表示出絕對不會放棄中國這個龐大市場的意愿。但是在等離子電視的制造技術上,日本企業的保守戰略最終將會使日本企業失去中國市場。今年上半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的銷量達到300萬臺以上,而等離子只有50萬臺。
在中國彩電市場進入以冶金隔閡等離子為代表的平板電視更新換代時代后,把這個更新換代看作一產業生態系統,等離子與液晶形成平板電視生態系統,此消彼長不僅取決于技術變化的適應性,同時也取決于掌握該項技術廠商利益集團的投資戰略。這里需要探討的是,技術的擴散作為等離子廠商戰略投資的重要內容,在一個開放的市場環境下,就像中國俗語所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液晶電視在中國市場的快速增長正是中國彩電廠商積極參與的結果。“將欲取之,必欲固之”從這種事能轉換之中,日本等離子企業是該重新思考在中國市場的戰略了。
日系等離子將在中國孤獨終老
再從等離子產品的市場增量來看,目前在中國市場只有松下和日立這兩家企業的等離子電視保持著增長的態勢,而韓國的三星和LG這兩個品牌的等離子市場份額一直處于下滑的態勢,據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1―4月累計銷量只有日系品牌呈上升態勢,國內品牌全部處于下降趨勢。在這樣一種趨勢下,日系等離子品牌如何獨善其身。日本在等離子在中國零售額雖有絕對優勢但擋不住下滑的事態
盡管中國彩電廠商中的長虹、海信等也在尋求在等離子市場的突破,包括上游廠商彩虹也在力爭突破等離子屏技術,推動國市場的需求的增量,但在目前等離子屏的供應上,長虹、海信等等廠商等離子屏的來源一個是臺灣的中華映管和韓國的LG,再有就是日本企業對中國彩電制造商的限量供應。上海松下等離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總經理刑部昭彥表示,在充分滿足自己生產制造需求之后,才會與中國廠商進行合作。這對于在等離子電視上處于饑渴狀態的中國彩電廠商來說,只有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與臺灣和韓國的廠商合作,而這種合作又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如在等離子屏的供應數量、技術、品質的保障,價格因素等等。而更直接的后果將是迫使國內廠商最終只是將等離子電視作為一個產品招牌作擺設,最終退出等離子電視市場的競爭。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如果日系等離子廠商不改變目前在中國市場的戰略,這種局面有可能在2007年出現,屆時日系等離子品牌在中國市場一花獨秀雖然可以獲得最大的商業利益,但沒有中國彩電廠商的“眾人添柴”,只有日系幾個品牌加上韓國的品牌,等離子最終敗給液晶并不是危言聳聽。
在等離子電視的技術控制上,“當全世界都在向右走的時候,你向左走”這句話是對日系企業的經典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