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產業“大躍進”似的發展,雖然滿足了越來越多的人“高清大屏幕”影院的欲望,另一方面,在短期內急劇膨脹的市場也給劣質產品留下了可乘之機。“問題”彩電不斷成為各主流媒體和行業網站關注的焦點,售后服務投訴屢屢被相關機構曝光,同時如何識別產品瑕疵,“逃過”奸商的購銷陷阱也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內容。
在今天居家電器大件的行當中平板也算最貴的之一了:少則六七千元多則幾萬元的產品,本以為是高科技的高端商品,質量應當可靠,沒想到買回不久就出質量問題,這樣的事情擱誰身上都是件煩心事。無論是常見的壞點、亮點、色點問題,還是死機、沒聲音、圖像模糊,液晶屏幕漏光、色彩不均勻甚至還有等離子的屏幕爆裂等等都足以使價值昂貴的平板電視失去原有的逼真效果。嚴重的質量問題甚至會引起火災,造成更大的危害,甚至包括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另一方面,最令消費者頭疼的是平板電視一旦出了問題,維修處理、售后服務普遍不能令消費者滿意。推委推托、經銷商與廠家扯皮、甚至把質量問題說成正常現象的離子略見不鮮。而即便廠家及時處理,碰到需要更換例如電視機屏幕這樣的主要部件的情況,巨額費用也令消費者承擔不起。液晶和等離子電視的成本60-80%集中在屏幕是,屏幕一旦出了問題又只可以更換不能修理:一臺原本8000的等離子要在掏6000來修,真的是修也不是不修也不是。 案例一:只能看“高清”的問題平板 2006年5月上海周先生購買了一臺42寸國外某知名大品牌等離子彩電,售價12999元。因周先生尚未入住新房,因此,一直沒使用彩電。當月30日,周先生住進新房后發現彩電圖像模糊,尤其是運動畫面,根本看不清楚。周先生在第一時間致電該品牌維修點,對方上門檢測后聲稱是正常現象,無法處理。 點評: 這位周先生實在夠委屈得了:本來是沖著國際大品牌,而852*480分辨率得等離子12999元根本談不上便宜,同時期國內品牌同類產品售價在8000元以下——大品牌+40%以上的利潤=看不清楚的電視+這是正常現象,不與維修:您說周先生委屈不委屈! 周先生反應的彩電圖像模糊,尤其是運動畫面,根本看不清楚的問題在低檔平板電視中普遍存在。雖然這類機器在賣場演示時畫質效果并不比別人差,但是買回家后普遍會有效果大幅度下降的問題。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賣場演示主要采用針對平板電視拍攝的高清演示碟片,這種信號源一方面能夠充分表現平板電視的優勢,另一方面能夠掩飾產品的缺陷和不足。而消費者在家里主要用于欣賞DVD和普通模擬信號,幾乎接觸不到高清信號,畫面質量肯定會大打折扣。 同時,商家推出的低檔電視普遍只裝配了最基本的配置,而這一點在簡單的技術參數上是根本無法發現的。商家通過省略一些對不同品質信號的適應機制,并保留對高清信號的優秀處理。這一方面保證這類機器商場演示時的優秀效果,又能控制成本,以低價格和優秀的畫質吸引消費者,那些對這類產品不熟悉的消費者往往容易上當,等買回家之后再要廠家處理則已經非常被動——因為產品確確實實沒有質量問題,不退、不換也不修!目前在市場上這類“簡化”產品大量存在,還要提醒消費者不要只圖便宜。 在該案例中,周先生也有處置不當的地方:購機后,一般7天內能夠退換貨,因此消費者應當在購機之后馬上開始使用,甚至是超過正常需要的大負荷使用,因此來檢驗產品品質,更早的發現問題,以便掌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同時,在接受電視機的時候應當先行“驗貨”后簽署接受證明,在本案例中顯然,周先生過于相信國際大品牌的信譽了,沒有進行驗貨。而最重要的是,周先生在挑選平板電視的時候,并沒有認真的檢驗該型號產品在不同信號下的畫質水平。建議消費者購買平板電視自己帶幾張VCD、DVD來檢驗畫面效果。 案例二:二手機、不同型號“移花接木” 廣州的簡先生花15000元在當地購買的某國內著名品牌40寸液晶彩電,而該公司派店員送來的電視機,卻被簡先生發現跟昨天選購的不同(型號后面多了個“P”,是一低檔一些的產品),當即提出批評意見,并要求更換。而第二次送達的電視機竟然是樣品“外殼有明顯劃痕和長時間使用過的跡象”!簡先生發現問題后,要求賣場雙倍賠償,可對方卻一味地推卸責任,聲稱是促銷人員的工作失誤,表示可以換機,但是拒絕雙倍賠償。 點評: 簡先生的購機經歷雖然乍看有趣,但心想不禁令人感覺到許多感慨和無奈:可能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送貨送低檔一些的產品,甚至是不知使用了多久的“樣機”“二手機”到底是無意間的錯誤而為還是早有“預謀”! 簡先生倒是個心細的人人,牢牢把穩了“驗貨”這一關,雖然也惹了不少麻煩、平板也沒買成,但畢竟已經把損失控制在了最低。其實發現產品被調換成了類似型號并不難,需要的盡是細心而已。在收獲人員開具交款憑證、送貨人員送達產品驗貨和最后簽收之前都要格外小心型號上的一字之差。由于平板電視市場依然處于起步階段,技術進步飛快,市場行情不斷變化,因此廠家不得不經常調整自己的產品,甚至個別產品性能相差甚遠,型號也僅一字之差,無論是試機還是開具票據以及驗貨的時候都要保持型號一致,小心上當。 對于“樣機”“二手機”的發現可就不容易了,畢竟型號、配置、配件是完全一樣的。尤其是對較新的“樣機”“二手機”就更要小心應對才能發現。往往細致的觀察是克敵制勝的法寶。首先新機器具有完整的附件和包裝,被拆卸過包裝的產品既有可能是返修貨或者是樣機。注意機器本身是否有灰塵、碰撞傷、劃痕,電視機的細節部位:縫隙、接口處、螺絲釘固定出等等往往既容易應為使用留下痕跡。當然觀察完后也不能忘記接上電源具體察看電視機的效果和各種功能是否滿意。 “移花接木”事件的發生率僅次于只能看“高清”的問題平板的出現幾率。不過縣比較更容易處理,只要消費者細心的驗貨、驗機就能把損失控制在最小,將“假貨”踢出門外! 案例三:平板典型問題“壞點” 某消費者蘭州24980元購買某國內品牌47英寸液晶電視,回家測試具有四個色點,純白色下發現一個綠色的亮點,在藍色下發現三個暗點,在其他純色下,只有那個綠色的亮點,其他暗點沒有發現,這四個點都在屏幕的左上角,后經協商換了一臺。新換的機子雖然沒有壞點,但亮度不夠、音箱效果也不太好,聲音一大就有很大的噪音(懷疑返修貨)。廠方同意換機,但是要求立字據,說如果再換的機器如果少于3個壞點(含)且不在主要部位,就不得再換。 點評: 首先要說明壞點、暗點、亮點是指不同的概念:亮點是指在黑屏的情況下呈現的R、G、B(紅、綠、藍)單色的點。亮點的出現分為兩種情況:①在黑屏的情況下單純地呈現R或者G或者B色彩的點。黑屏下的紅點②在切換至紅、綠、藍三色顯示模式下,只有在R或者G或者B中的一種顯示模式下有白色點,同時在另外兩種模式下均有其他色點的情況。暗點指在白屏的情況下出現非單純R、G、B的色點叫做暗點。暗點的出現也分為兩種情況:①在切換至紅、綠、藍三色顯示模式下,在同一位置只有在R或者G或者B一種顯示模式下有黑點的情況,這種情況表明此像素內只有一個暗點。②在切換至紅、綠、藍三色顯示模式下,在同一位置上在R或者G或者B中的兩種顯示模式下都有黑點的情況,這種情況表明此像素內有兩個暗點。而壞點是指在白屏情況下為純黑色的點或者在黑屏下為純白色的點。在切換至紅、綠、藍三色顯示模式下此點始終在同一位置上并且始終為純黑色或純白色的點。這種情況說明該像素的R、G、B三個子像素點均已損壞,此類點稱為壞點。 正因為壞點、暗點、亮點的含義完全不同,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定要謹慎。案例中銷售人員要求顧客簽下“機器如果少于3個壞點(含)且不在主要部位,就不得再換”的保證實際為一陷阱,因為顧客的前兩款機器事實上并沒有壞點出現(只是暗點和亮點),因此如果在換到的機器和第一臺一樣,該消費者也不能要求更換:混淆概念是商家最常用的陷阱。 另一方面雖然國家和行業有規定液晶顯示設備“壞點”的標準但是并沒有關于“暗點”、“亮點”的規定。一般液晶電視壞點控制在3-6個以下或者是百萬分之一以下就為正常。按百萬分之一的標準,一臺1920*1080的液晶最高有6個壞點——這就是所謂得特A級面板的含義。如果消費者想購買沒有缺陷的平板產品(液晶或者等離子)必須與收獲人員強調集沒有壞點,也沒有暗點和亮點。但是通常情況下,液晶屏幕或者等離子屏幕難免有一兩個“缺陷點”,在基本不影響畫面欣賞的條件也是完全能接受的。而且在點缺陷上廠家很容易扯皮推諉,因為國家至今沒有明確規定液晶、等離子產品設計點缺陷的糾紛如何處理。 消費者避免購買到具有大量點缺陷的平板的秘訣還在于驗貨這一關。案例中的消費者正因為細心的驗貨才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買到了自己基本滿意的產品。之所以說驗貨重要還在于,案例中消費者推掉的兩款機器一般不會被報廢,而“點缺陷”問題又無法修復,這兩臺機器說不定已經買到別人手里了,而且案例中的第二臺電視就是一臺被“返修”過的機器,因此驗貨時還是小心為妙。 平板電視質量問題不僅以上三類,但是這三類是最常見的、也是消費者最容易忽視的,更為重要的是這三類問題解決起來最困難:比如案例二中的“二手機”如果不是馬上發現,用過一段時間之后想發現都很難,更別提即便發現了商家也會死不承認了。最近,關于液晶或者等離子電視頻繁死機和噪音的投訴也在增多。這兩類問題更是直接影響消費者的使用。而關于所有這些問題的發現都有在于消費者選機時的耐心試機、收貨時的細心驗貨以及最初使用對新機器的測試。 令人頭疼的問題不僅是平板電視頻繁出現的質量問題,更包括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的互相扯皮、推卸職責。在國家還沒有出臺正式的平板三包規定之前,雖然有地方或者行業內部的一些相應規定的束縛,但是售后服務也基本陷于7日報推、14日包換、一年保修以及核心部件兩年保修的規定。這一規定遠要比CRT電視的三包規定低得多,而平板電視的壽命和造價都遠高于CRT電視:國家法規的這一現狀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消費者更要在購買平板電視的時候謹慎從事。 目前市場上平板電視產品不但型號復雜、廠家眾多,而且存在著大量參數虛標的問題。比如前不久某國際著名品牌等離子電視虛標工作功率的事件,以去年國內知名品牌電視以40英寸冒沖42英寸的事件都在提醒消費者,選購平板電視要當心各種陷阱。 面對平板市場層出不窮的“質量門”事件,雖然有眾多來自不同領域的聲討之聲,但是短期內很難肅清市場。面對奸商的狡詐和眾多消費陷阱,是非得失還得靠消費者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