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部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1月~5月,由于彩電廠商對等離子投入力度的減少,產量大幅滑坡,僅為21.8萬臺,同比下滑24.7%,但得益于消費者對等離子電視認知度的提高、自身價格的大幅下滑以及“世界杯”的熱潮,零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卻呈現出增長態勢,尤其是4月、5月、6月均實現較大增長;在品牌格局方面,外資品牌憑借品牌優勢和價格策略的調整,進一步鞏固了在等離子電視市場的主導地位,而長虹和海信則成為國產品牌的佼佼者;在尺寸規格方面,等離子在40英寸及以上的大屏幕電視市場依然領先,占有36%的比重,但同時也受到了來自大屏幕液晶電視的沖擊,42英寸仍是等離子的主流尺寸,占有90%以上的比重,同時,XGA分辨力的等離子電視的比重迅速提高;在價格方面,50英寸和42英寸XGA規格都有較大幅度降價,國外品牌與國產品牌的零售價格也進一步拉近。
綜觀中國的平板電視市場,單純從技術的角度看,液晶與等離子各有長短,然而本應平分秋色的平板雙雄的境遇卻迥然不同,無論在產量、市場份額還是廠商陣容方面,在與液晶電視的較量中,皆處下風。放眼全球市場,等離子的困境只是發生在中國市場的特例。其實,等離子依然會扮演重要的市場角色,等離子未來面臨著兩大發展機遇:一是在50英寸等離子市場,2006年年底成本優勢將明顯地顯現出來,屆時這一尺寸的等離子市場將出現快速發展。二是商用等離子市場依然穩步增長。
近日,信息產業部公布的2006年1月~5月我國彩電業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等離子電視產量明顯滑坡。2006年前5個月等離子電視的產量僅為21.8萬臺,同比下滑24.7%。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液晶電視產量大幅攀升,2006年前5個月,我國液晶電視產量為243.5萬臺,同比增長161.5%。
產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彩電廠商在等離子電視方面的投入力度減少,在國際巨頭廠商方面,早先有索尼、東芝宣布逐漸淡出等離子市場,在國內廠商方面,大多數彩電廠商對外宣稱液晶、等離子會“兩碗水端平”,而在實際的市場運營過程中,明顯偏重于液晶彩電。
而等離子在廠商方面遭受冷遇的根本原因有三:
一是在輿論宣傳方面,“等離子淘汰論”、“液晶獨霸論”,在市場上形成了不利于等離子市場發展的新一輪輿論,消費者因此對等離子的技術產生誤解,輿論不客觀地宣傳等離子、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地左右了消費者的購買導向,影響了等離子電視市場的正常發展。
二是前一階段由于等離子電視價格下降過快,等離子屏的價格調整跟不上,以致部分廠家出現負毛利率,因此廠商更愿意去做還有利可圖的液晶電視。
三是目前全球成規模的等離子面板廠商只有5家,而主要給國內廠商供貨的僅有2家~3家,等離子面板的貨源遠沒有液晶面板充足,國內企業可能在全球需求旺盛的時候存在拿不到貨的尷尬,這導致了我國彩電整機廠商投資等離子的風險加大,中國企業在資源分配和市場投入上難以多方兼顧,因此,部分彩電廠商在戰略上選擇了“棄等離子投資液晶”的道路。
盡管2006年1月~5月等離子電視的產量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明顯下滑,但其零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卻呈現出增長態勢,尤其是4月、5月、6月均實現較大增長。等離子電視的零售量增長主要得益于:一是消費者對等離子電視認知度的提高,二是自身價格的大幅下滑,三是“世界杯”的熱潮,帶動了市場銷售。
據賽諾市場研究公司估算,2006年上半年,我國等離子電視市場總銷量預估可達到40萬臺,其中零售市場銷量近32萬臺,商用市場也將有3.5萬臺的規模。第一季度,等離子電視市場零售量達到15.8萬臺,同比去年增長了49%,第二季度等離子電視市場零售量將達到16萬臺,同比去年增長了44%,比第一季度微增1%。
2006年上半年,外資品牌憑借品牌優勢和價格策略的調整,進一步鞏固了在等離子電視市場的主導地位。
在銷售量方面,根據中怡康的統計數據,1月~5月,松下(21.64%)、日立(17.60%)的市場占有率位列前兩名,合計占到39.24%的份額,另一外資品牌LG(8.57%)以微弱于長虹(9.29%)、海信(8.69%)的份額位居第五名。在國產品牌方面,長虹、海信處于第一梯隊,合計占17.98%的份額。而康佳(3.83%)、創維(3.46%)、廈華(2.89%)、TCL、海爾五大品牌已退居第二梯隊。國內家電業另一權威調研公司賽諾市場研究公司的調研結果也印證外資品牌在銷售量市場份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根據賽諾市場研究公司的統計,1月~5月,中國市場全部國產品牌合計只占到30%的市場份額。
在銷售額方面,外資品牌的優勢地位則更為明顯。根據中怡康的統計數據,1月~5月,松下(24.38%)、日立(19.62%)、飛利浦(8.95%)、LG(7.88%)的市場占有率位列前四名,合計占到60.83%的份額,另一外資品牌三星以6.45%的銷售額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七名。
綜上而看,在等離子電視市場已失去往昔的優勢地位,除長虹和海信外,大部分國產品牌均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液晶電視上面。
2006年上半年,在40英寸及以上的大屏幕電視市場中,等離子電視市場依然領先,占有36%的比重,但同時也受到了來自大屏幕液晶電視的沖擊,2006年上半年40英寸及以上的液晶電視零售量預計達到26.7萬臺,比重上升到30%。
單純從等離子電視的尺寸方面,42英寸仍是等離子的主流尺寸。根據賽諾市場研究公司的統計,42英寸的等離子電視1月~5月的零售量比重均超過90%,分別是93.7%、93.6%、91.2%、90.8%、93.1%,而50英寸的等離子電視的零售量比重均不足3%,不過呈現逐月微增的態勢,1月~5月分別是2.6%、2.6%、2.9%、2.8%、2.9%。50英寸規格的微增,一方面是由于價格降低的刺激,另一方面是由于等離子電視面對液晶電視的沖擊,而向更高規格進行逐步轉變的趨勢。
從各尺寸的分辨力來看,42英寸XGA和50英寸XGA比重迅速提高,而42英寸VGA的比重明顯下滑。根據賽諾市場研究公司的統計,至2006年第二季度中國等離子市場42英寸XGA(分辨力為1024×768和1024×1024,歐美日韓高清規格)規格比重為25%,比第一季度上升6個百分點,而42英寸VGA(分辨力為852×480)規格之比重,則出現較大幅度萎縮,第二季度比重已不到70%。
根據賽諾市場研究公司的統計,2006年1月~5月42英寸等離子電視和50英寸等離子電視的平均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42英寸等離子電視的平均價格分別是14306元、13882元、13223元、13316元和13682元,而50英寸等離子電視的平均價格是38194元、38570元、41384元、33806元和33239元。
具體從規格來看,2006年1月~5月42英寸VGA等離子價格相對穩定,而50英寸和42英寸XGA規格等都有較大幅度降價,50英寸降低了12%-17%,5月國內品牌均價為24600元,國產42英寸XGA均價降幅也達到16%,5月外資品牌均價為16800元。價格的大幅降低直接推動這兩個規格的市場比重增加。目前,42英寸XGA和VGA規格,國外品牌與國產品牌的零售價格逐步拉近,價格比均在1.2-1.3,價格差僅為3000元左右,這也是國外品牌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的重要驅動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5月46英寸液晶電視國內品牌均價已逼近2萬元,而40英寸液晶電視外資品牌的均價則僅18000元,在平板電視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等離子若要繼續主導大屏幕市場,平均價格必須保持與同類規格液晶電視的優勢,尤其是50英寸等離子電視價格應繼續大幅下調。
各個區域的品牌的表現情況直接影響著整體市場的品牌結構情況。據中怡康1月~5月分區域品牌統計,外資品牌依然占據明顯優勢,尤其是松下取得了全部七個區域市場占有率的第一名,分別是東北區的21.27%,華北區的18.57%,華東區的22.49%,華南區的29.99%,西北區的17.92%和中南區的18.45%;日立的業績緊隨其后,在東北區(13.5%)、華北區(16.21%)、華東區(20.70%)、華南區(21.98%)取得第二名,在中南區(11.69%)位居第四。
在國產品牌的表現中,長虹和海信表現突出。其中,長虹在西南(14.93%)、中南區(12.04%)比較強勢,均位列第二,海信在西北區的市場表現突出,以16.38%的市場占有率位列第二。
在地域的分布中,各個區域經濟水平的不同直接影響產品的價格定位。不同地區之間的銷售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用戶的消費能力、價格和銷售渠道及銷售政策。
在七個區域中,華北區和華南區的平均價格較高,甚至高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華東地區。以松下電視的平均價格為例,根據中怡康1月~5月各品牌平均價格的統計,其在華北區和華南區的平均價格分別是17378元和17730元,而在華東區、東北區、西北區、西南區、中南區的平均價格分別是15613元、16399元、15497元、16068元和15287元。
在中國市場,未來等離子電視的發展趨勢將是高清和大屏幕。這從全球等離子面板的發展趨勢即可看出。
以韓國顯示市場調研機構DisplayBank發布的2006年全球第一季度的統計數據來看,在等離子面板尺寸上,40英寸級成為第一季度交付的主流尺寸,占據了78.8%,30英寸級等離子面板占據5.2%,與此同時,50英寸級面板的比例增達15.2%。而在去年第四季度,50英寸級等離子面板的比重從此前的14%上升到14.6%。雖然液晶也在走向大屏幕化,但短期內在價格上超過等離子電視還不可能,特別是40英寸以上大屏幕電視市場,等離子電視還有一定的優勢。
在清晰度方面,標清等離子面板的比例下降了13.9個百分點,達到35.8%,而高清等離子面板在全部交付量中占據64.2%。輿論對等離子電視批評最多的即是:大多數產品是非高清,因而在大屏幕液晶市場需求迅速增長以及我國高清標準即將實行的情況下,等離子廠商推720線以上的高清產品是大勢所趨。日立全高清42英寸等離子電視已開發成功,松下也在開發全高清42英寸等離子電視。
此外,對于廠商而言,未來還應在如下方面加強:
一是通過推進技術革新和成本下降來降低成本。PDP未來的根本出路還是解決成本問題,畢竟PDP的降價空間還比較大。對于當下市場狀況而言,42英寸還是主戰場,42英寸標清產品可作為相對低端的產品,以價格優勢向三、四級市場延伸,使之走入平常百姓家。而50英寸則為第二市場,要拉近和42英寸PDP的價格差,繼續保持與大尺寸液晶電視的價格優勢,使這一尺寸的市場進一步做大。
二是整合產業鏈是企業獲得長遠發展的必備條件。從目前情況來看,國內整機廠商應通過和上游面板廠商長期合作,以實現共贏的局面。有條件的廠商可以合起來,涉足面板生產,盡量縱向整合產業鏈。
單純從技術的角度看,液晶與等離子各有長短。然而在中國市場,本應平分秋色的平板雙雄的境遇卻迥然不同,無論在產量、市場份額還是廠商陣容方面,在與液晶電視的較量中,皆處下風。
雖然廠商出于資源分配和追逐利潤的目的,部分廠商做出了主推液晶電視的決策。但是,彩電廠商在當下放棄等離子,還為時尚早。
放眼全球市場,等離子的困境只是發生在中國市場的特例。
從全球市場來看,等離子的發展趨勢非常明朗,格局與中國市場有較大差異。在全球大屏幕電視市場中,等離子電視仍然占據絕對優勢,2006年1月-6月的等離子電視市場比重預計為47%,而液晶電視比重僅為17%。
從產銷量來看,等離子市場保持穩中有升。美國市場調研機構發布的等離子市場總結報告顯示,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等離子廠商共交付了237萬塊等離子面板,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4.4%,其中,42英寸面板占據了八成,50英寸面板的比例則提高到15%。預計2006年全球等離子面板的銷售數量為1160萬塊。這樣第一季度的交付數量占據全年的20%。從液晶電視來看,2006年一季度等離子全球場進入淡季,總出貨量為154.7萬臺,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88%,2006年全年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800萬臺。
從廠商陣容來看,雖然幾年前索尼和東芝都先后宣布淡出等離子電視生產,其主要原因并非如國內企業認為等離子利潤低下,而是這兩家傳統電視巨頭出于在等離子方面沒有掌握核心的技術考慮,而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液晶電視上。從產量上看,這兩家企業的退出并沒有影響整個等離子市場,其他企業迅速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缺。而其他等離子國際巨頭都看好等離子的未來發展空間,紛紛進行積極的擴產。日立4月興建了一座等離子面板廠,將于2010年3月之前運營。三星SDI也將投資7.52億美元建一條新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使產能提高70%。
其實,等離子依然會扮演重要的市場角色,這從等離子面臨著四大發展機遇即可看出:
一是在50英寸等離子市場,2006年年底成本優勢將明顯地顯現出來,屆時這一尺寸的等離子市場將出現快速發展。據賽諾市場研究公司預測,50英寸的等離子面板在2006年年底,價格將跌至900美元左右,而900美元將成為一個市場明顯擴大的信號。因為在2005年年初,42英寸VGA等離子面板跌破900美元后,這一尺寸市場實現了快速增長,而2006年初40英寸液晶電視跌破900美元,同樣也實現迅速崛起。因此可以預見,當50英寸等離子面板的性價比有進一步突破時,等離子市場將得到新的增長動力。
二是國慶前后部分廠商有望推出42英寸符合中國標準的高清產品,使等離子在主流尺寸的平板電視市場競爭中增加籌碼。
三是商用等離子市場依然穩步增長商用市場對等離子電視分辨力沒有那么高的要求,需求特點為追求物美價廉。據賽諾市場研究公司預測,2006年上半年,商用等離子市場的銷售量將達到3.5萬臺-4萬臺,2006年全年的銷售量將達到8萬臺-10萬臺。對于商用市場,10萬臺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而在未來的數年內,商用等離子市場也因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帶來無限商機,屆時機場、地鐵、餐飲、娛樂、酒店等方面將產生大量需求,而使等離子具有良好的前景。
四是從換位的角度考慮,在國內大多數彩電廠家跟風似的放棄等離子之時,如果能繼續跟進,雖然短期內會比較困難,但困難之后,就可在以后的競爭之中占優,彼時的回報可能比當下棄等離子轉投液晶而得的利潤更高。這未嘗不是在等離子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給予的一個絕好機遇。
雖然目前來看液晶電視的市場前景更好,但任何市場、廠商、消費者的一邊倒,都可能導致產品的嚴重同質化,緊隨而來的可能是慘烈血拼的惡性價格戰。從2006年開始大尺寸液晶電視的價格戰就非常激烈,特別是經過五一促銷以后,其利潤大幅減少,經濟效益惡化,因此大部分電視機生產廠家感覺到液晶電視并不是“藍海市場”。
因此,廠商應該健康、平衡地發展等離子、液晶兩種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