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平板電視問題不斷,消費者投訴不斷升級呢?
就消費者認知和認可程度而言,2006年可謂平板電視普及元年。此前,平板電視的概念雖然被炒作得無以復加,但消費者并不買帳,表現在市場上就是喊口號的比買電視的人還多。然而,2006年以來,原本平淡的平板電視市場開始紅火起來,平板電視成了今夏家電賣場的主角。
令人遺憾的是,一面是平板電視的熱銷,另一面卻是產品頻爆質量問題,消費者投訴日益增多。掀起平板電視的蓋頭來,種種問題讓人觸目驚心,作為電視產業發展的主流走向,平板電視的表現實在讓人難以放心。
案例回顧
據媒體報道,一位劉女士買的一臺等離子電視日前在使用過程中突然玻璃屏幕爆裂,裂紋長達40多厘米,這臺爆裂的等離子電視是在2004年年初花了約3萬元購買的LG品牌的等離子電視。在出現爆裂之前,屏幕上曾出現過明顯的亮道,為此找過該公司青島維修部門,但修過以后又出現類似問題,維修部門稱電視已過了一年保修期,只能付費維修,要交一萬多元維修費,而劉女士認為這是電視質量問題,此事一直和廠家交涉未果。
事實上,類似問題還有很多,LG并不是個案。只不過對消費者來說,LG作為一家國際性的知名廠商,居然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讓人難以置信罷了。近年來針對平板電視的投訴非常之多。廣州市12315的有關數據顯示,針對平板電視的投訴近日呈明顯上升趨勢;業內有人士表示,某些品牌的平板電視維修率高達15%。而諸如等維修配件需一個月、維修費居然開出上萬元、使用二、三個月便出現壞點等問題,更是層出不窮。
原因剖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平板電視問題不斷,消費者投訴不斷升級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標準異常混亂,平板市場監管乏力
當前,平板電視市場各個環節的標準,要么是少到沒有,要么是多到混亂。像上面提到的“三包”服務標準就只適用于普通電視。中國家用電器維修協會副秘書長郭赤兵表示,平板電視因整機技術方案大不相同,因此主要部件與傳統CRT電視也有很大區別,這導致目前在直接引用時,具體適用內容上會出現無相應條目的現象。這也就導致不同企業平板電視的售后服務標準各有一套。
事實上,由于缺乏行業統一標準,地方城市為規范廠商行為各自為陣,訂立所在區域的“土標準”。然而,正是由于這些地方組織和廠商的努力,反而使得產品標準和服務標準過于繁多,當消費者與廠商發生糾紛時,感覺無所適從。
第二,市場競爭加劇,成本與利潤難以平衡
在家電賣場的彩電專區,消費者不難發現平板電視和普通電視的區別,平板電視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而CRT彩電則被放置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有些賣場甚至看不到CRT彩電的身影。事實上,平板電視主流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其前景廣為國內外彩電廠商看好。當前,國內彩電巨頭如創維、TCL、廈華等紛紛推出高清戰略,并分別以背投、等離子、液晶等為據點進行專攻,意欲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而國外的松下、索尼和日立等大品牌也加大了拓展力度,不斷推出新產品,試圖與國內廠商一較高低。
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國內外廠商開始在價格上尋求突破。近年來,價格戰已經成為平板市場的主題,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當前,全行業的利潤率已經降到了1%以下。這對原本就尚未完善和成熟的平板電視市場而言,傷害是巨大的。
第三,技術透明度低,消費者缺乏評測手段
平板電視面世雖然已經有年頭了,但其真正與消費者親密接觸,登堂入室只不過三、五年時間。在平板電視市場沒有統一的標準,缺乏一套完善可靠的監管機制的情況下,廠商充分利用了消費者對新技術的信息不對稱,對平板電視質量和售后服務的不了解,專門鉆體制的空子,一旦遇到質量問題,便大耍金蟬脫殼之計。
事實上,由于消費者對平板技術的陌生,在選購相關產品時往往被賣場的各種概念所迷惑,掏出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銀,卻沒有購買到自己滿意的產品。有的消費者花了幾年的積蓄才買得起平板電視,然而,用不了兩年,甚至幾個月電視就出了故障。此時,昂貴的維修費便成了消費者獲取廠家服務的壁壘,幾萬元的高端電視成了家里最為奢侈的擺設。
不可否認,廠商加快平板電視普及的步伐,縮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其初衷絕對是好的,但是如果在忙著賺錢時候不顧消費者的利益需要,削弱了消費者對平板電視的信心,那絕對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