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離傳統的電視銷售旺季尚存時日,但一些平板電視廠家卻早已耐不住寂寞,紛紛提前拉開市場競爭的大幕。競爭的焦點多集中于降價和推廣新品。許多品牌42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已經跌破萬元,就連市場主銷的32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也有所下調。與此同時,一些企業還推出系列新品,等離子新品有復蘇的跡象。顯然,企業的這一行為在博得眼球的同時,也體現其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對此,筆者以為,這體現出平板電視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積累和沉淀后,將于今后兩年全面迎來爆發式、快增長的新時代。除了國內企業將因此獲得來自經營利潤和市場規模的同步提升之外,諸多外資企業也將借助平板電視這一跳板,在市場容量巨大的中國市場上分一杯羹。
近三年來,我國電視領域的平板化浪潮全面鋪開,國內眾多為價格戰而拖累的廠家也因此獲得二次發展的春天。由于平板電視受制于技術門檻高、產業鏈不完善、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短期內難以規模化量產,創造規模化效益。因此,一些廠家在發展之初,多將平板視為潛在發展對象。隨著市場競爭步入縱深,特別是平板電視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和成熟,以海信、廈華、TCL為代表的國內巨頭們,利用熟悉的本土化營銷、完善的市場網絡布局、較高的品牌影響力,率先在國內市場上展開了新一輪的平板化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企業利用熟練的價格競爭手段,短期內迅速規避了自身在平板上游核心技術上缺乏的弊端,實現了市場份額和影響力的最大化。長期來看,盡管價格策略會造成我國廠家在平板領域的競爭力趨弱、可持續發展褪色等問題,但是,短期來看,在我國廠家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研發體系和隊伍的背景下,就輕易地放棄價格競爭優勢,存在著較大的市場操作風險。因此,近幾年來,我國廠家之所以能夠在平板電視領域繼續保持著領先的競爭優勢,得益于價格策略的巧妙運用,從而給國外競爭對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此外,如果國內企業以此為契機,不斷擴大在平板領域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并逐步在中下游市場上建立起足夠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那么,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就能夠擁有與上游技術供應商進行談判和討價還價的籌碼,折射出我國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這也成為近段時間以來,為什么一旦國內企業率先掀起價格戰,外資企業就不得不積極應對的根源所在。
除了以價格戰打開市場競爭的突破口之外,國內廠家還不能忘練好內功,即加快新品的研發和推出的速度。除了液晶新品之外,不少企業還推出了等離子新品,并進行了外觀的創新和改進,同時還融入了一系列附加值功能,不忘從產品附加值角度來形成差異化的競爭亮點。
當國外等離子廠家紛紛發布銷售中報,顯示全面盈利之際,國內眾多企業堅持液晶一枝獨秀式的發展戰略,不僅增加了市場競爭的白熱化,還造成了對等離子產品市場份額爭奪的空缺。因此,國內廠家此次的提前行動,還被看作是一種無聲的嘆息和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