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日電(記者令偉家)翻看北京的都市類報紙,你會發現,幾乎每天都有將近一版的家電降價促銷廣告;走進北京的每一個家電賣場,你也會發現,降價促銷的海報條幅比比皆是。但是,當你決定買一款家電時,你會發現,價格并沒有廣告中所說的那樣“大幅跳水”。
鋪天蓋地的降價廣告是事實,比如“手機平均降幅兩成”“液晶跌破2000元”等等;居高不下的價格感受也是事實,比如你看中的手機,價格總是在2000元左右,你要買的液晶,怎么也都得萬把元。為什么天天降價,要買的東西并不便宜呢?
以飛利浦9@9i手機為例,這款手機剛上市時,北京的賣場標價為2600多元,此后價格迅速下降,幾個月內降到2000元左右;此后價格變動放緩,在2000元左右維持一至兩年時間;當價格再降到1500元左右時,這款手機的市場生命也走到盡頭,廠商銷完庫存后,就不再生產流通這款手機了。
分析這款手機的降價曲線,你會發現一個明顯的“三部曲”:最新產品;高價直降——一般產品;價格緩降——淘汰產品。
不管是手機、電視,還是電冰箱、洗衣機,但凡一款新品上市,最初的價格往往高不可及。此階段對生產商和流通商來說,都是暴利階段,也是他們的主要利潤源;但暴利往往不能持久,于是新品就不停降價,以吸引更多的顧客,從而達到規模效應,實現薄利多銷的目的。這個頻繁降價的階段,構成了“降價廣告”的主體,實現了絕大部分的銷額,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覺得“天天降價”的原因所在。當更新的產品即將推出,已經賺足了的老款產品,生命周期也行將結束,此時它的價格就會降到成本(包括流通成本)的臨界點以上。因為沒有多少利潤,廠家已不再生產,商家也只賣存貨,降價也到此為止。
回過頭來再說消費者的感受。新品剛推出時,產品自然是好,可是價格也高,一般人都會“等一等”;而當即將淘汰時,價格是低了,可是功能款式落伍,一般人也不會太勉強自己。于是,中間階段就成了絕大多數顧客的選擇。那么,這個中間階段的價格到底有什么特點呢?
還是以手機為例。大多數普通手機的成本(包括流通成本)一般在1500元左右,加上廠商利潤,市場賣價一般在2000元左右。因此,不論你什么時候買,你看中的市場主流產品,價格總是停留在2000元左右。
成熟的市場中,廠家和商家在制定價格時,既不會長期追求暴利,當然也絕不會做賠本生意,因此“成本+合理的利潤”,就成了永恒的價格。而相對固定的成本,加上相對固定的合理利潤,結果只能是相對固定的價格。這就是你總感覺不到廣告中所說的那種“跳水”般降價的原因。
事實上,降價只是“價格”向“價值”的回歸。遠高于“價值”的價格,廠商獲得的是暴利;接近“價值”的價格,廠商獲得的是正常利潤;而跌破“價值”的“跳水”價,則大多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