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業余時間,大多是用于看書,如《第三次浪潮》、《財富的革命》、《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管理大師德魯克的書我幾乎都看了。偶爾也打乒乓球。對我來說,看書很重要,因為我需要了解世界上最新的信息,為我管理企業之用。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張瑞敏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弄潮兒。1984年,他接手青島電冰箱廠時,整個廠背了一屁股債,還要養活800名員工。20多年后,在張瑞敏的操持下,海爾集團在世界各地建起了20多家工廠,擁有了5萬多員工,營業額超過了1000億元,打造出了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制造企業。
近日,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北京,就海爾集團目前面臨的困難、今后的發展方向以及海外收購等問題,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
白色家電突圍
《第一財經日報》:海爾目前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張瑞敏:我們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我們集團最主要的產品——白色家電遇到了很大的發展障礙。海爾是從白色家電起家的,白色家電是我們的主干產業。但是現在白色家電的利潤已經薄得如刀刃, 利潤率僅在2%~3%之間, 如果加上我們的維修服務成本,可以說,海爾是在零利潤的情況下繼續白色家電的生產事業。我還可以告訴你一個“家丑”:我們先前搞了一個液晶電視生產線,結果是一生產就虧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最關鍵的零部件——芯片是外國人的。我們付出了昂貴的技術轉讓費,等于是替人家在打工。
《第一財經日報》:是什么原因令白色家電遭遇到如此大的發展困境?
張瑞敏:首先是企業發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以前是我們生產多少就能夠賣出多少,但是現在全世界的家電企業都跑到中國來,我們遇到了強勁的對手,他們的產品比我們的好,自然會搶走我們不少的市場。第二,我們與世界著名的家電企業相比,在技術研發上差距還是不小。我們想引進世界最新的技術,但是,這些國際家電企業就是對我們實行技術封鎖。有一次,我們有幾個干部參加政府代表團去美國考察,在參觀一家家電企業時,對方就是不許我們海爾的人進去。這種情況很令我震驚。
《第一財經日報》:那么,你覺得海爾應該如何突破這一種困境?
張瑞敏:我們已經充分地認識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是海爾求發展、求生存的關鍵。所以,我們開始自己搞研發。目前,我們已經在紐約、東京﹑柏林、以色列﹑首爾建立了 5個研發中心,投入巨資,集中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來開發我們海爾自己的技術和產品。
我們在國際上申請了7項國際標準,已經批準了2項,這也是中國家電企業目前獲得的僅有的2項國際標準。擁有了這一國際標準,等于擁有了一個高速公路收費站,外國企業要使用我們的技術標準,就得向我們交費用,這件事意義十分重大。所以,海爾的目標,已經不是“中國制造”,而是“中國創造”。
《第一財經日報》:你曾經表示過不會涉及中國的房地產業,但是,海爾最近成立了房地產開發公司,并在山東開始“拿地建房”,這個問題該作何解釋?
張瑞敏:確實,我公開表示過海爾不會涉足房地產市場。但是,為什么我們還是成立了一家房地產公司呢?我要特別聲明的是,我們不是要炒地皮,也不是要炒房子,而是要開發建立獨自的白色家電與住宅的智能化系統,我們叫它“家庭網絡中心”。剛才我已經說過,白色家電的發展已經遇到了很大的瓶頸,單靠出售白色家電,我們幾乎沒有利潤,而且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厲害。所以,我們要開發下一代的智能化家電產品,并且讓這些家電與智能化住宅配套,形成一個網絡,提升住宅的含金量。這樣我們在出售房子的同時,也出售配套齊全的海爾智能化家電產品。
學習戴爾“負47天經營”
《第一財經日報》:你覺得目前海爾最需要改進的工作,是哪一方面的工作?
張瑞敏:是我們的管理工作。目前,我們管理成本很高,因此也拉動了生產成本的提高。豐田汽車公司的年利潤是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利潤的總和。為什么豐田汽車公司做得這么好?就是靠信息化管理。再說戴爾公司,他們是世界上信息化管理做得最好的一家公司,實現了“負47天經營”,也就是說,在47天中,戴爾自己不要投入一分錢就能做生意,你看他們的財務測算與管理做得多棒。所以,我們要跟戴爾合作,要學習他們的經驗和技術。海爾今年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為企業發展建好一條高速公路。做到“人單合一”,讓每一個人的工作都與市場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第一財經日報》:我聽說,海爾將與英特爾公司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這一合作的內涵是什么?
張瑞敏:我們正在與英特爾談,近期將簽署合作協議。英特爾是一家管理出色、技術領先的企業,許多地方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與英特爾的合作,會從開拓農村市場開始。中國農村有一個習慣,結婚時要買齊所有的家電,但是或許他的口袋里只有5000元錢。中國的農村市場很大,但消費能力參差不齊,沿海地區農村買得起高檔家電,西部地區就不行了。所以,我們要設計開發出適合農村市場的產品來。
如何贏得日本市場
《第一財經日報》:經過東京銀座時,經常會抬頭看看海爾的廣告牌。有消息說,海爾的電冰箱在日本市場的占有率很高,但是,卻常常看不到。海爾冰箱到底在日本賣得怎樣?
張瑞敏:日本是一個家電業非常發達的國家,也是一個門檻很高的國家。中國制造的家電產品要打入日本市場,確實很難。不僅是我們海爾,就是德國的西門子這樣的產品,在日本也賣得不好。目前,我們海爾的產品在日本的低檔市場的銷售還是不錯,尤其是 10公斤以下的洗衣機和200立升以下的電冰箱,還是比較受到賓館飯店和單身人士的歡迎。
《第一財經日報》:海爾與日本的三洋公司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但是最近幾年,三洋一直在走下坡路,甚至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作為合作伙伴,海爾是否有整體收購三洋的計劃?
張瑞敏:三洋與我們合作了十幾年,我們很有感情。2002年,我們一起成立了“三洋海爾”合資公司,使海爾的產品得以打入日本市場。這幾年,三洋經營得很艱苦,作為創業者的井植先生一家也離開了經營班子,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事。去年10月,我們和三洋成立了新的合資公司“海爾三洋”,把冰箱制造這一部門從三洋劃了出來。兩家公司的名稱前后一倒,就意味著這一家公司是由海爾控股,我們占60%的股份。現在,由于三洋公司實際上是由投資基金公司在控制,他們把三洋當作一塊蛋糕切開來賣,所以,整體收購是不可能的事。當然他們的洗衣機部門如果肯出手,我們很有興趣,我們就會接。
《第一財經日報》:你覺得,海爾要在日本成功,關鍵要做好哪幾項工作?
張瑞敏: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要開發適合日本市場和日本人消費習慣的產品。也就是說,海爾要為日本消費者量身定做日本的產品,而不是把我們的中國產品拿到日本來銷售。為此,我們已經在東京和大阪成立了兩個新產品研發中心,投入的資金很大。第二,就是要在日本提高海爾的知名度與信譽度。我們花了很多的錢在銀座做了這么大的一塊燈箱廣告,就是希望“海爾”這一個品牌能夠為更多的日本消費者所認知。
你要相信,我們在日本的事業會越做越好。
《第一財經日報》:你業余時間主要在做什么?
張瑞敏:我的業余時間,大多是用于看書,看世界著名學者寫的管理學等人文科學方面的書籍,如《第三次浪潮》、《財富的革命》、《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管理大師德魯克的書我幾乎都看了。偶爾也打乒乓球。對我來說,看書很重要,因為我需要了解世界上最新的信息,為我管理企業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