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危機論”的出現還基于另外一個不利的消息:目前三星、樂金飛利浦、夏普、友達、奇美和中華映管全球六大液晶面板巨頭中,內地企業僅有TCL多媒體為奇美第五大客戶,康佳為中華映管的第五大客戶,與之相比飛利浦是六家面板廠中五家的主要客戶之一,三星則是其中四家面板廠的主要客戶。
DisplaySearch深圳代表處張兵更是表示,各面板巨頭的前五大客戶總出貨量基本都超過了各自總出貨量的50%。即使除去日韓面板廠優先供應自有品牌的因素,僅從出貨量角度考慮,大量采購的外資品牌在獲得優先供應及價格優惠方面也會比內地品牌占優。這種背景下,液晶面板緊缺自然會影響到內地彩電企業。不過現在看來,提前擔心這一切似乎過早。據了解,一方面對于面板可能出現的緊缺,內地整機廠商已開始行動,拿32英寸液晶面板來說,一些企業紛紛用同尺寸等離子電視填補空白;另一方面,內地整機企業正在籌劃建立聯盟,集體和臺灣面板廠商進行談判。
而在面板上游也傳來了利好消息,這兩年已經有眾多面板廠量產或計劃量產。2007年前后,臺灣友達7.5代線實現量產,夏普第8代液晶面板廠也正式投產。而三星和索尼、LG和飛利浦等廠商的8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也列入計劃。此外,內地彩電廠商上廣電、京東方和龍騰光電合作也有了眉目,共同投資建設6代液晶面板廠的計劃也極有可能在短期付諸實施。
退一步講,即便真的發生某些人士所預料“液晶電視所用面板出現大面積缺貨”的情況,對彩電業來說也不是危機,當漲價不是單個企業行為的時候,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做法不會對市場產生本質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