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CRT彩電市場正逐步萎縮,平板電視正以取代者的姿勢雄起,但國內彩電行業平板電視普遍的微利甚至虧損局面表明,現階段國產平板電視叫賣卻不叫“賺”。
近年國內彩電市場面臨更新換代,傳統的CRT彩電正逐步讓位于代表新型顯示技
術的平板電視。新近發布的《2007年第二季度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調研報告》顯示,2007年上半年,國內市場已經實現平板電視銷售360萬臺,其中液晶電視330萬臺,等離子電視30萬臺,全年銷售量有望達800萬臺。中國電子商會預測,到今年年底中國城市居民家庭平板電視保有量將達1500萬臺,10%的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平板電視,中國正緊跟歐美國家,進入平板電視普及消費時代。
平板企業財報亮警報
然而與國內平板電視日趨火熱的銷售勢頭不相符的是,國內多家彩電企業發布的2007年度中報預告出現預虧或盈利預警狀況,擁有平板電視業務的彩電企業面臨著微利甚至虧損的尷尬局面。
平板電視銷售額占總收入70%多的廈華電子繼去年虧損5.23億元后,七月初發布公告顯示2007年半年度業績繼續預虧;而去年剛剛扭虧的夏新電子也發布2007年上半年業績預虧公告;創維數碼則是發布盈利預警公告,稱2006年度財報業績將遠遜于市場預期,預計綜合稅后凈利潤低于去年同期金額。
上述彩電企業的盈利“警報”是整個平板電視行業的縮影。據了解,在今年4月剛剛發布的各彩電企業2006年年報中,平板電視業務沒有一家企業盈利,四川長虹、深圳康佳、海信電器的CRT業務利潤都超過3億元,但公司的整體經營利潤卻分別只有4000萬元、1.03億元和1.52億元,大都受累于平板電視業務的虧損。
禍起技術缺失和價格戰
業界普遍認為,缺乏核心技術以及上游話語權是國內彩電企業平板業務盈利能力脆弱的主因。長虹多媒體產業公司傳媒總監楊長安表示,平板彩電主要的成本在面板及關鍵主機,大概占到整機成本的60%到80%,但這個面板器件目前還不能在國內生產。
據了解,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整機價格不斷下降,但掌握著上游面板的外資企業在面板成本和賣給國內整機企業的價格上卻不降甚至有所回升,國內彩電企業懼怕丟失市場份額故而不敢跟著提價,結果就陷入了連成本都難以賺回的尷尬局面。“唯有積極參與上游的拓展,提高研發速度才可能扭轉這種局面。”海信電器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為搶占市場份額大打價格戰則進一步增加了國內平板電視企業的盈利難度。業內人士介紹,在2004年平板電視開始全面爆發,開始還有盈利,但不到半年時間,價格戰立即燃起,即陷入低價狀態。如今平板電視市場份額雖然不斷擴大,但規模上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國內彩電企業繼續習慣性祭起價格利器,試圖以低價策略搶占平板市場。
而一向堅持高端路線的外資品牌如三星、夏普和索尼等也于近兩年改變銷售策略,以降價方式與國產品牌展開正面交鋒,使得國內彩電企業陷入兩難境地,要么跟著降價,以虧損保市場,要么眼睜睜看著辛苦拼下的市場份額被外資品牌擠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