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問題永遠是一個項目必須首先破解的難題。在國內市場,等離子“市”風日下的困境中,投身等離子產業化建設的長虹的勇氣來源于何處?國際權威機構iSuppli預測,2007年全球等離子的供貨額將達到86億美元,相比2006年的77億美元同期增長11.8%。2008年隨著50英寸以上面板的增產等,供貨額將進一步增加,同比增長18.5%、達到102億美元。但是,隨著競爭日趨激烈以及價格持續下滑,PDP供貨額到08年將達到頂峰,然后開始減少,2011年將減至87億美元。而屆時單位價格也將降低到目前的一半以下,產能則會增加一倍以上。
同時,長虹等離子生產線實現量產也要到2008年,因此,長虹等離子生產線投產幾乎是正巧趕上價格下滑和產能爆發兩個關鍵節點的交叉部位。這樣即便長虹等離子能夠順利投產,初期也會面臨虧損的境地。
長虹等離子市場前景更取決其競爭對手:液晶的發展趨勢。目前,從國際市場的表現來看,等離子市場業績突出的地區,比如歐洲,支持等離子市場的最重要因素是等離子相對低廉的單位成本。但是液晶技術近幾年的進步速度和新生產線的投資投入都遠遠超過等離子產品。目前在42英寸高清和全高清市場上,等離子的價格優勢正在消失,而進一步大型化正巧是液晶的技術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液晶似乎并沒有遇到巨大的障礙。相反的,倒是等離子在小尺寸方向上進展不利。雖然國內市場在LG的力推下已經出現32英寸等離子,但是分辨率水平卻停留在“不入流”的852*480上。八月松下推出了首款37英寸全高清液晶電視,及此,松下37英寸及其以上產品線全部實現全高清。作為等離子陣營第一把交椅的松下也不能在37英寸等離子上實現全高清,進而轉身邀請液晶的幫忙,不禁令人深思。面對液晶的步步緊逼,等離子幾乎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只能邊退邊守:等離子最想唱的歌恐怕就是“敢問路在何方”。也許,長虹想的是另辟蹊徑,躲開大眾市場,而專攻行業市場。在CRT背投產品的戰略上,長虹已經演繹過“華山第二條路”的傳奇:牢牢占據教育和展示行業的市場老大位置。而目前,CRT背投技術已經被套淘汰,無論是新興的液晶背投和正投影技術、LCOS背投和正投影技術、DLP背投和正投影技術還是液晶平板和等離子平板技術都是CRT背投的繼承者、競爭者和替代者。長虹為其盤踞的教育和展示行業的市場尋找替代產品已經是燃眉之急。也許,等離子再這一領域會大有作為。至少,在長虹保持住自己在教育和展示行業的市場龍頭位置的條件下,長虹等離子一期200萬余片的產能就不愁市場了。但是問題不是沒有,面對多種技術的競爭,誰能保證,等離子是勝利者。哪怕長虹自身都已經投入了DLP背投和正投影技術產品的陣營。長虹DLP背投和正投影技術產品要想打開市場,第一步最好的布局也是長虹囊中傳統的教育和展示行業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