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等離子線已經是松下的不歸之路
今年年初,松下高調宣布將投入23.5億美元建設一條世界最大的等離子屏幕生產線。該條生產線將于2009年5月建成,其產量可望達到每月100萬片,將接近松下現有產能的一倍。松下對等離子生產線的巨額投入,與等離子行業全行業不景氣的局面形成巨大的反差。
業界對松下如此大手筆的投資持保守態度。該消息傳出后松下電器股價下挫3.6%至2290日元,也體現出股民對松下這筆投資的評價。日本MeijiDresdner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組合經理TatsuoNishimura認為,這項計劃可為松下分攤制造成本,至于是否有助擺脫與液晶陣營的價格戰仍有待觀察。
而在今年9月松下的最新的等離子生產線已經投入生產,并計劃12月份之前把該工廠的面板月產能從現在的18萬塊,提高到相當于36萬塊的42英寸面板,遠景目標上該條生產線可達到月50萬片的產能。松下對等離子的投入賭注幾乎就是松下彩電業務的未來。然而業界認為,松下巨大的投入將進一步壓縮競爭者的市場,造成一家獨大的的局面,這對未來等離子行業的發展及其不利。
分析認為,液晶技術能取得更多的終端廠家認可的原因就在于豐富的上游產品供給。一家獨大的局面,往往令下游企業失去安全感,更何況是在松下作為全球最大的等離子電視企業的背景下。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有不愿具名的松下中國內部人士指出,“對于等離子電視市場目前的局面,松下有很大責任。”高盛公司分析師指出,在平板電視機價格快速下跌的情況下,松下拼命擴大等離子電視產能的后果是使自己騎虎難下。一旦松下產能集中爆發,擺在松下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怎樣獲得產業上的支持。
同時業內人士指出,在等離子企業紛紛以靜觀其變或者退守為主要策略的時候,松下企圖憑借一己之力扭轉等離子頹勢的努力并不被看好。畢竟液晶電視技術得到了包括松下在內的大多數企業的認可。在大的產業背景下,液晶技術可以投入的資源遠遠大于等離子技術。同時在大尺寸顯示領域和等離子競爭的遠不止液晶一項技術,包括投影技術、新興顯示技術:例如OLED、SED等都是可能的競爭對手。未來群雄逐鹿,大屏幕顯示鹿死誰手還很難見分曉。
今年以來,松下在等離子市場的投入空前增加。無疑松下的意圖是借力08年奧運會,在對液晶的平板老大之爭中扳回一局。但是等離子之所以被市場逐漸拋在角落里,更多的是消費者對等離子缺陷的嚴重不滿所致。無論是終端廠家還是面板廠家只有和消費者站在一起才是生存之道,而企圖改變消費者觀點的行為往往弄不好砸了自己的腳。松下等離子能不能生存的關鍵是能不能突破等離子技術的局限,迅速取得對液晶產品的性能優勢。 在這一點上松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液晶也不會等在那里被超越。事實上,技術進步的速度卻是液晶占據了頭籌。而新的生產線的投入已經把松下幫上了一輛沒有剎車的等離子戰車,前路如何已經不由松下說了算。把等離子比作一個囚籠,而松下就是那只威猛的老虎,只不過是在籠子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