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龍光電項目被夏普的拖延戰術忽悠了!9月23日,京東方集團有關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深超公司(代表深圳市政府)與夏普就建設一條液晶面板生產線的談判陷入了僵局,而該項目短期內很難找到合適的技術合作方。
早在2005年,深圳市政府為打造光電產業基地擬定了平板顯示產業鏈建設計劃。2006年1月,深超公司和創維、TCL、康佳和長虹四家彩電企業各出資200萬元成立深圳聚龍光電有限公司(下稱聚龍光電),后來京東方也參與進來,各方擬共同建設一條第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這是廣東液晶產業前端建設的首次嘗試。由于擁有四家彩電巨頭的終端支持、深圳市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外加京東方的技術人才儲備和技術合作,聚龍廣電項目一度被業界視為“創意絕佳”。
然而,就在2006年5月京東方以40%的控股比例成為聚龍光電的技術提供方后不久,投資各方的分歧凸現。隨后,日本夏普拋出的7.5代線方案則吸引了深超公司,雙方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談判,直至目前仍未有定案。
廣東液晶前端嘗試
盡管到2005年年底,本土企業在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的份額依然可以占到80%,索尼、三星等外資品牌的份額只有20%,但是來自外資平板的威脅已經開始顯現出來。
首先,外資品牌的份額在上海、廣州等一級城市開始超越國產品牌;其次,外資品牌開始醞釀小規模的價格戰,特別是在索尼-三星的7代線投產后,索尼開始通過大規模降價來推廣其最新的大屏幕液晶電視;再次,在6代、7代液晶屏的采購方面,國內品牌開始感受到來自三星-索尼、LG-飛利浦的限制,而且受到由于液晶屏價格持續下降而帶來的巨大存貨跌價損失。
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表示,顯然外資品牌采取了讓國產品牌先預熱市場,然后憑借上游優勢通過大規模降價等方式來搶奪市場份額,這中間國產品牌的角色相當被動。
在液晶屏供應上頻頻受制于人后,本土彩電企業開始意識到進軍上游來改變被動局面的途徑。多個彩電業界人士表示,珠三角地區絕對需要一個液晶產業基地,無論是模組還是屏,有關項目應該盡快落實。
在這樣的情況下,從2005年7月開始,創維、TCL、康佳和長虹等四家彩電企業的負責人開始了幾輪秘密會晤。
今年4月從創維董事局主席位置上卸任的王殿甫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表示,當時有的企業希望只投資液晶模組,有的則希望投資更高代級的液晶屏生產線,如被認為是未來主流尺寸的7.5代線。最終,根據技術引進的難度和資金實力大家選擇了6代線。而王殿甫一方面通過向國家有關部門寫信來尋求政府支持,另一方面以深圳電子商會會長的名義向深圳市政府提交了初步的6代線方案。
這份方案引起了正在積極布局液晶產業的深圳市政府的重視。其實,從2005年開始深圳市就希望通過吸引投資來建立自己的光電產業,中華映管的液晶模組項目當時已基本敲定,但是深天馬的北上卻讓深圳市感到遺憾,此時聚龍光電的計劃顯然成為深圳市進軍液晶前端的重要步驟。
很快2006年1月,四家曾經缺乏信任的競爭對手坐到一起,與深超公司一道宣布投資1000萬元成立聚龍光電,每家控股比例為20%。坊間傳聞稱深圳市政府將為這筆高達24億美元的投資買“單”一半。
解決資金問題后,聚龍光電項目的下一步便是選擇技術合作方。由于臺灣企業投資受到臺灣當局的限制,日韓企業也對中國企業心存疑慮,國內唯一通過跨國并購掌握了液晶屏核心技術的京東方便成為可能的選擇。
而對于京東方來講,進軍液晶電視用的液晶屏領域一直是其努力的方向,其原定2006年底建成首條6代線的計劃由于赴港上市未能成行而告吹,參與聚龍計劃成為京東方更為現實的選擇。
2006年2月,聚龍光電展開與京東方的技術談判,雙方在解決了唯一的選址分歧后,很快就在當年5月達成了初步合作協議,并決定將聚龍光電的注冊資本增加到2000萬元,其中京東方以技術和資金占40%的比例,深超則占20%股份,其他四家彩電企業各占10%的股份,當時傳聞的聚龍光電廠址已經選在深圳的留仙洞工業園區。
如果聚龍光電能夠成功,這顯然是一次三方共贏的完美產業立意。按照原來的計劃,聚龍光電的6代線項目將于2006年9月動工,到2007年年底量產,恰好能趕上2008年北京奧運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