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日前發布公告稱,投資3.6億元與成都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資成立虹視公司,正式進軍OLED產業。OLED是繼顯像管電視、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之后的新興平面顯示技術。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當下我國彩電企業在液晶和等離子市場方面的競爭由于受到上游屏的限制不時陷入被動,而OLED電視還處于萌芽時期,平板電視企業對這一新興技術進行提前儲備,可能預示著在OLED電視時代,國內廠商有望與國外廠商匹敵,爭得主動權。
其實,早在2007年11月,全球首臺OLED電視就上市了,而且索尼、佳能、三星等國際巨頭紛紛推出OLED發展規劃及原型產品,OLED電視開始顯示出繁榮興旺的景象。據記者了解,索尼在2007年11月下旬發布首臺超薄OLED電視,厚度為3毫米。三星于2001年開始推行OLED開發計劃,分別在2004年和2005年1月開發了14.1英寸和21英寸面板,日前又推出40英寸面板。愛普生最早拉開OLED大屏幕應用的序幕,2004年5月18日愛普生發布了世界最大的40英寸OLED顯示器模型。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全恩表示:“由于在實現大屏幕產業化、實現全彩色、制造工藝、驅動IC技術、壽命、材料等還存在著諸多問題,OLED要真正實現產業化大批量的生產,取代液晶電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的確,相對于已經成熟的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OLED電視仍處于萌芽階段。在未來OLED產業激烈的競爭中,誰將稱雄,仍須拭目以待。因此,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在國外企業沒有遙遙領先的時候,是一個機會,而迎頭趕上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液晶和等離子電視時代,由于沒有掌握上游屏資源,混亂、微利的夢魘一直困擾著中國彩電企業。中國光學光電行業協會液晶專業分會原秘書長劉培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OLED在10年內不太可能形成產業優勢,但其前景不可小視。現在我國彩電企業挺進液晶或等離子產業的上游,只能算是“亡羊補牢”的做法,但在OLED電視方面,如果提前進行技術儲備,則是未雨綢繆、蓄勢長遠的做法。
現在,長虹的行動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彩電企業搶占OLED先機的勇氣。OLED已被列為信息產業部的專項工程之一,將對其重點支持;而以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維信諾公司等為代表的機構和企業也已涉足該領域,并且獲得了多項專利技術。如果諸如海信、康佳、創維、TCL等其他整機企業在研發和生產上可以及時跟進,并在技術成熟時迅速形成產業規模,那么OLED技術就是中國平板電視產業一個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