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堅韌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他認為長虹的質變時代即將到來。
2005年,在九寨天堂召開的長虹經銷商千人大會上,關于長虹的現狀及未來,趙勇用“一個調整的結束,一個調整的開始”來總結。
他稱,始自1998年到2006年的長虹第一個調整已結束。但長虹不會馬上進入快速增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長虹必須要經歷一次新的調整。希望通過新的一輪調整,能夠使長虹發生一些質的變化,能夠讓長虹的增長變成一種可持續的,以盈利能力提升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增長。
當時,長虹提出一個三年計劃。希望通過這三年的調整能夠為長虹帶來一些更本質的變化,帶來長虹核心競爭能力提升的變化。
今年就是三年計劃的最后一年,這意味著長虹的質變也許即將臨近。
從盈利的角度上講,長虹的質變會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說以前長虹彩電是在國內打陸戰,現在面臨全球化競爭的長虹無疑開始了海戰和空戰。而在海上,最具殺傷力的武器無疑是“航空母艦”。長虹找到了自己的“航母”了嗎?
從某種意義上講,長虹找到了自己的航母,那就是PDP屏的生產。
對此項目,如同當年長虹巨資引進彩電生產線一樣,坊間爭論較多。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PDP是較為適合長虹的項目。
平板時代,屏被國外企業掌控。電視好賣時,屏資源緊張,拿不到貨,讓企業干著急。電視不好銷時,屏供大于求,價格持續下跌,使電視價格進一步走低,陷入惡性循環。身處此行業,沒有屏,意味著永遠被別人掐著咽喉。溫飽尚有問題,更別論奢想小康了,因此上馬屏勢在必行。
至于上馬液晶和等離子的問題,只是再次佐證一個真理:“最貴的不一定最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液晶是全能選手,等離子是單項冠軍,雙方可謂各有千秋,互有輸贏。長虹選擇等離子是量體裁衣的理性選擇。
一、液晶雖好,但投資金額動斥幾十億美元,國內企業難以承受。那是富人的游戲;二、液晶的專利太多,光是付專利費就足以讓國內企業陷入持續不斷的“重感冒”中。三、液晶競爭激烈。市場價格變動快,利潤很難得到保障;四、最尖端的技術,你有錢人家也不賣。而相形之下,等離子優點就出來了。一是投資金額在長虹可以接受范圍內。二是通過運作,獲得了300多項專利,其中有多項基礎核心專利,解除了專利費之憂。三是該行業相對壟斷,而壟斷行業的錢最為好賺。四是等離子玻璃成本占30%,后面的電路占70%,而液晶的比例剛好是反的,玻璃成本占大頭。因此等離子的引進,可以嫁接長虹在集成電路、電路設計等方面的優勢,方便長虹降低成本。而嫁接自身優勢,降低產品的綜合成本,是以前長虹電視能后來居上的關鍵因素。這一次,長虹有望將自己的成功經驗進行再次“拷貝”。
因此,長虹為什么上馬等離子,原因很簡單,這是最適合長虹的項目。
從現有資料分析,PDP項目極有可能成為長虹質變的催化劑。
首先,等離子的市場在轉好。相關統計顯示,今年等離子的增幅在中國市場是4倍于液晶電視的增長速度。
其次,由于市場轉好,曾經退出過該領域的南方一些家電企業,去年年底重新恢復了這個產品線。眾多企業的加入,有利于增強等離子在市場上的“話語權”。
長虹向平板產業鏈的上游突圍,使其與其它家電企業的關系,將從單純的同業競爭關系,轉向競爭加合作的關系。長虹的等離子屏除了自用之外,完全可以優先供應國內其它家電企業。目前也有家電企業表態,一旦長虹等離子屏下線,質量過硬的話,將優先采用。這意味著,在合作共贏的新思路下,長虹將從國內家電業一員沖鋒陷陣的“大將”,向為國內家電業提供后勤保障的“后衛軍團”轉變。從這個角度講,長虹的等離子屏,決不只是一個人的戰斗,因為未來,其將有可能成為國內家電企業抵抗外資家電入侵的“新武器”。
最后,大規模生產,長虹具備的成本優勢將會逐步發揮出來。長虹引進的PDP生產線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但成本領先。基本的做法是原材料、元器件的本地化、內配化。據了解,目前等離子后面的電路長虹已經能做到80%,很多關鍵原件、集成電路是長虹自己設計開發。
因此,一旦長虹成功度過產品合格率爬坡期,而市場轉好的話,其高技術+低成本優勢,完全有可能在市場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