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平板彩電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OLED技術正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新鮮事物。由于OLED其輕薄、省電、高響應、寬視角等特性,索尼、三星、長虹等已相繼推出OLED電視,并在各種大型展會上亮相。而更為可喜的是,就在近日,我國首條自主設計的OLED生產線落戶昆山。
OLED的英文是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中文為有機發光二極管。由于同時具備自發光、不需背光源、對比度高、厚度薄、視角廣、反應速度快、可用于撓曲性面板、使用溫度范圍廣、構造及制程較簡單等優異之特性,其發展前景是被廣為看好。各大液晶電視廠商紛紛在其中投入巨資,以求將其最快轉化為普通消費品推到廣大消費者面前。
全球OLED產業的真正起飛始于1997年,當時日本東北先鋒推出了第一款OLED產品并用于車載音響。隨后,韓國三星、中國臺灣地區的錸寶等廠商相繼投資并量產。在2001年至2005年,伴隨著小尺寸OLED技術的成熟,OLED產業完成了第一輪產業擴張,全球銷售額從2001年的約7000萬美元增長至2005年的5.8億美元,其中先后投入產業化的公司高達20多家。
在國內,四川長虹和吉林環宇等也宣布上馬OLED項目,長虹計劃投資3.6億元在成都建設OLED生產線,其他液晶大廠如上廣電、京東方等也在加快OLED技術方面的研究。
不過對于國內彩電企業來說,OLED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幾乎上游所有的材料配件如驅動IC、導電玻璃、封裝玻璃、有機材料、精密MASK等都需要從日本、韓國等地購買;并且,OLED設備目前雖然已經能夠滿足大規模生產要求,但還沒有標準化,設備廠家對OLED生產技術的了解遠不如擁有長期研發和中試生產經驗的OLED業者。
綜合來看,國內彩電企業進軍OLED領域,未來能否成功,成本起著決定性因素,這對OLED產業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TFT-LCD都將與OLED技術并存,TFT-LCD產品每年在以25%-30%的速度下降,如果OLED不能迅速形成產業規模取得生產成本優勢,必然無法承受TFT-LCD的競爭,從而影響廠家對OLED的投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