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看到了這種市場認可的從在,才出現了《國際金融報》評論中的“為了謀求市場份額,一些外資品牌傾向于‘走捷徑’,用低價殘次品以次充好、以假當真,導致消費者受騙上當”的一幕的出現。也真因為這種國內消費者對外資品牌的“信任”才導致外資品牌敢于“玩火”,敢于“放縱自身”。
外資品牌的戰略主體目的無疑是市場占有率。但是在平板電視產品同質化嚴重,定位在高價格的外資產品競爭力不足的背景下,要想奪得國內品牌的市場份額,外資品牌只能做出“盲目追求銷量的降價”,進而導致了“部分售后服務跟不上”的現象。
《消費日報》把這種現象成為外資品牌的“品質泡沫”。該報援引國民經濟研究所彩電行業研究專家葉平先生的話說,“國產平板取勝的關鍵,在于品質與服務這兩點強過外資”,“外資彩電因降價而降質所引發的服務危機正日益加重”。業內人士也分析指出外資品牌“質量門”和“售后門”的曝光,應當被認為外資品牌的“品牌神話”和“品質泡沫”已進入破滅期。
分析認為,早期外資品牌依靠高價格積累起來的“高檔”口碑的延續需要長期的在高質量、高價格產品路線上的戰略部署。一旦,外資品牌產品切入到普通低端產品的競爭中,自然會面臨著品牌認同下滑。更為嚴重的是,并沒有習慣于中低端產品低利潤比的外資企業,必然希望在中低端市場繼續保持高額利潤。這種對低價為產品的“不正當”的“高利潤”追求就成了導致產品質量下滑嚴重,售后投訴顯著增加的初始原因。
同時,業內人士把外資平板投訴比例的增長的原因也歸結為“產品品質”下滑造成的!督K商報》以“平板品質是服務的根源”為子標題,并指出國研中心調查表明:外資彩電的服務因高價低效、品質不穩而使得投訴率猛漲3倍。專家分析,售后服務是產品質量保障的最后環節,在這個環節上的大量問題事件的出現表明,部分外資品牌、部分產品在品質控制上存在著“自我放縱”。
這次外資品牌質量和售服危機的出現,給國內平板市場敲響了警鐘!霸诰鞯纳系勖媲埃魏舞Υ枚疾粫粸踉茝氐酌杀。”與其說是消費者的信任放縱了部分外資品牌,倒不如說是外資品牌自身的放縱放縱了自己。而且這種自我放縱將會是一項極其危險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