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和《朝日新聞》等日本媒體3月4日報道,先鋒準備全面退出顯示器面板生產。報道稱,先鋒預定將在本月7日對外宣布包括退出等離子顯示器面板生產在內的事業結構改革計劃。但在3月4日,先鋒稱目前還沒有做出任何決定。目前,先鋒在日本鹿兒島、山犁和靜岡三家工廠生產等離子面板。可以預料,先鋒在這次事業部結構改革計劃中也將包含對生產體制的調整。
為核實此消息,記者致電先鋒電子(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市場課課長助理王若波。他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朝日新聞》關于先鋒全面退出等離子面板生產業務只是個人的見解。先鋒東芝總部剛剛給我們發的郵件顯示,目前等離子工作仍在繼續。確定的消息要等到3月7日。”
先鋒預定將在3月7日正式對外發布退出等離子面板生產及其他事業結構的改革計劃。
不過,“全面退出等離子面板業務”之于先鋒,并非空穴來風。依據先鋒等離子電視事業連年虧損的經營狀況,加之此前先鋒宣布與夏普合作液晶業務,以及前幾日宣布停產42英寸等離子面板,并從松下、日立手中采購,種種因素綜合顯示,先鋒全面退出等離子面板生產業務,基本屬于板上釘釘之事。
可以看出端倪的是,先鋒發言人EmaSuzuki3月4日表示,由于受到增長速度放緩的影響,公司目前正在對等離子顯示器業務進行審查。
先鋒的等離子電視業務部門近年持續出現赤字。受等離子電視的拖累,到2007年3月,先鋒的家電事業已經連續3期赤字,預測2008年3月等離子電視業務的營業赤字將比以往更為擴大,達到175億日元(約合1.7億美元)。
目前,先鋒在日本鹿兒島、山犁和靜岡三家工廠生產等離子面板,目前在市場銷售的是42英寸、50英寸和60英寸等離子電視。
為了抵抗價格下滑頹勢,先鋒去年推出“KURO”系列電視產品,并定位為高價產品。
“價格高高在上,加之營銷層面推進不力,先鋒等離子業務一直在松下和LG的強勢夾擊下艱難生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市場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調查的數據,2007年全球等離子電視機市場占有率為(以銷售金額為基數):松下34%,三星電子20%,LG電子16%,日立8%,先鋒7%,飛利浦6%,其他9%。2007財年先鋒等離子電視銷量只有48萬臺,不足松下的1/10,而松下等離子電視的銷量達到500萬臺。
在2007年度第四季度,全球前六大廠商的季度增長率中,排在第五的先鋒是唯一處于負增長(-39%)的廠商,其市場增長率遠遠低于松下(36.8%)、LG(28.4%)、三星(25.1%)、日立(6.4%)等廠商。
先鋒在等離子方面擁有非常強大的技術沉淀,其KURO系列等離子的黑色層次表現力,得到了幾乎所有專業人士的追捧,今年年初的CES(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展)2008上,它還展出了9mm厚的等離子電視樣品,引起轟動。
但是業績不振的等離子,已然成為先鋒的包袱。
其等離子部門當初是從NEC公司購買的,而當下先鋒卻希望NEC將此部門回購。盡管此前研究過保留部分等離子面板生產線,但是先鋒還是決定退出生產等離子面板,向松下等廠家采購。
如果先鋒全面退出等離子面板生產,則標志著其將結束垂直產業鏈模式,全面轉型為從組裝到最終成品工程為主的生產發展模式。
先鋒甩掉等離子包袱,是為了在其看好的液晶產業和車載導航器產業輕裝上陣。去年下半年,先鋒與夏普宣布在資本和業務層面展開合作,先鋒將購入液晶面板,參與液晶電視事業,將以中小尺寸機型為主,與等離子電視劃分領域。
“先鋒將在3月7日透露與夏普在42英寸以下液晶電視領域的合作計劃,有很大的可能性”,先鋒電子(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市場課課長助理王若波非常謹慎地表示,“目前兩家企業的相關部門已然展開合作,夏普提供先進的液晶屏,而先鋒則納入其具有優勢的電路驅動技術。目前具體的生產時間表還沒有排出。”
中國市場要的是高性價比的產品,先鋒目前的產品是高級和奢侈級別的。如果轉而和夏普合作做液晶,則可整合夏普優質面板和先鋒先進的電子控制技術。在王若波看來,“在價格方面,相比現有的產品要合理得多”。
除了液晶業務,車載導航器產業是另一被先鋒看好的業務,先鋒計劃今后將加大力度拓展車載導航器產業。1990年先鋒推出全球第一臺車載導航系統,此后始終在全球名列前茅。先鋒2007財年第二季度(2007年7月~9月)結算顯示,在等離子收益的惡化嚴重影響整體業績的情況下,汽車電子系統部門的銷售額卻比上年同期增長10.9%,達到927億日元;營業利潤增長7.9%,達到60億日元。
如果先鋒確定全面退出等離子面板生產,那么在日本,等離子制造商將只剩下全球第一的松下和全球第四的日立。今年年初,日立則宣布大幅下調2010年等離子電視銷售目標,由原計劃400萬臺下調至160萬臺,降幅高達60%。
在韓系廠商方面,排位全球第二的三星和全球第三的LG,作為傳統等離子元老企業,也顯現出逐漸萎縮業務的意向和舉措。這與松下仍然持續投入等離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07年,松下宣布投資23.5億美元在尼崎興建其第六座等離子面板廠,將于2009年5月量產,屆時松下的等離子面板年產能將超過2000萬片(以42英寸計),為目前的3倍。月產100萬塊用于制造42英寸電視機的大尺寸專用玻璃板,產能超過了松下目前4座工廠的產能總和。
但是從去年年底開始,松下和日立開始了液晶業務的整合,并與佳能結成“松下-日立-佳能”聯盟,開始強化液晶業務。上述一系列的廠商動作,成為等離子發展前景上的迷霧。
作為占有全球7%市場份額的第五大廠商先鋒,全面退出等離子面板生產,對中國市場而言,是否會產生很大的沖擊呢?
“在全球市場有些影響,對中國市場影響不大。先鋒等離子定位超高端,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很小。”GfK中國行業研究與定制服務事業部總監葉平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葉平看來,今年液晶面板的供求繼續處于相對緊張的狀態,中國彩電企業對于外資上游屏企業先滿足自己需求,其后才會考慮中國彩電企業多有抱怨,這可能會讓越來越多的中國彩電整機企業轉向等離子。長虹今年8月就要投產等離子屏生產線,受到北京奧運會的經濟拉動作用,等離子市場整體規模將繼續增長,其中,50英寸等離子電視銷售規模將增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