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稱,OLED發光效率的提升屬于錦上添花的行為,加速產業化并不是革命性的變化。他指出,3-5年時間內,OLED仍然不可能威脅到液晶的位置。
日前,出光興產公司和索尼公司宣布在OLED電視材料領域取得新的突破進展,深藍色熒光OLED的發光效率首次實現超越了業界定律25%的界限,成功達到了28.5%,這是目前世界上該技術能達到的最高的發光效率。索尼方面認為,發光效率的提升,將為索尼推出大屏幕OLED電視做準備。
不過,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中國首席代表張兵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OLED發光效率的提升屬于錦上添花的行為,加速產業化并不是革命性的變化。他指出,3-5年時間內,OLED仍然不可能威脅到液晶的位置。
“25%定律”被打破
在5月18日美國洛山磯舉辦的SID2008(SocietyforInforma-tionDisplay)上,索尼和出光公司宣布深藍色熒光OLED的發光效率首次實現超越了業界定律25%的界限,達到28.5%.雙方表示,考慮將其最新研發的深藍色熒光OLED技術應用在其他各種可能的領域。
由于OLED顯示器的發光效率(即功率效率),幾乎與LCD背光模塊相同甚至更低,這意味著OLED發光效率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一般認為提高OLED發光效率,并大幅降低OLED制作成本,未來OLED才有機會取代LCD,并且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據悉,在RGB三原色中,目前藍色的再現最消耗電力。索尼方面認為,該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了藍色像素的驅動電流,將能顯著降低OLED面板的能量消耗,為未來大尺寸OLED電視的商品化奠定基礎。
在此前,索尼已經成功推出11英寸的OLED電視,并追加了220億日元,加強研發中大尺寸的OLED面板的生產技術。在推動大屏幕OLED電視上,索尼成為眾多電視企業中最為積極的一個。
不過,張兵認為,OLED本身就具有省電的特點,發光效率進一步提升意味著OLED電視將更為節能和環保。但是對OLED全面突破大尺寸,提高良品率實現產業化而言,并不是革命性的技術。
量產仍遙遠
記者獲悉,相比液晶面板產業各個鏈條的完善,目前許多資源(如OLED的有機發光材料)等等都是屬于寡占或獨占的情況,這大大影響了產業化的進程。有專家認為,目前OLED業界并沒有一套成熟穩定且確定可以量產的方法。
分析認為,要將OLED應用到電視上,就必須是主動全彩的AMOLED(ActiveMatrix有源驅動)技術。但目前而言,ActiveMatrix的OLED技術仍舊不夠成熟,必須靠TFTLCD的背板(BackPlane)技術來驅動OLED.張兵指出,如此一來,事情變得復雜了,要順利量產不僅要解決OLED的問題,還要解決TFTLCD的問題,但這反過來又會讓LCD變得更強。
張兵認為,由于OLED還將面臨背板驅動技術、發光有機材料技術、OLED彩色化技術、OLED阻封等等技術問題,技術成熟度與量產可行性的不確定性越高,廠商就越不愿意投入,但廠商投入的資源越少,技術成熟度與量產可行性的發展就越慢。
以目前的狀態看來,原來TFT-LCD的面板廠商對OLEDTV大多缺乏興趣,因此OLEDTV量產技術的演進必須靠索尼、三星、東芝等資源較多的電視品牌大廠來推動。按照預測,未來3-5年,OLED仍難以撼動液晶技術。
索尼方面也認為,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液晶面板的主流地位不會改變。夏普有關高層表示,目前不打算推出關于OLED的任何產品,而東芝液晶OLED電視計劃延遲到2010年,三星則仍舊集中在汽車音響、MP3等手持設備上。
■技術解讀
OLED兩大驅動方式
OLED以驅動方式可分為無源驅動與有源驅動兩種。無源方式的構造較簡單,驅動視電流決定灰階,應用在小尺寸產品上分辨率及畫質表現還不錯,但若往大尺寸應用,會面臨耗電量提高、壽命降低等問題。而有源驅動方式由于有源的電流整流性較無源方式佳,不易產生漏電現象,同時使用低溫多晶硅TFT技術時,電流可以產生阻抗較低的小型TFT,符合大尺寸OLED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