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調查機構預測,2008年全球液晶電視機市場規模將首次突破1億臺,比2007年7600萬臺的總量增長30%以上。毫不夸張地說,最近兩年全球液晶電視機市場正在經歷“爆炸性”成長。
然而,在“爆炸性”成長的背后,卻是品牌業者持續虧損的辛酸血淚。由于主流產品每年30%~40%的降價幅度,使得平板電視機的利潤越來越薄,品牌廠商獲利也越來越艱難。
CRT時代稱霸全球電視機市場的日系業者就陷入了“賣越多賠越多”的困境,尤其是那些品牌號召力和垂直整合實力不夠的二線業者如日立、先鋒、船井等等,其平板電視機相關業務更是連年虧損,并且這種趨勢很可能延續到2008年。
據我國臺灣省《電子時報》報道,日系電視業者中規模最大的索尼,2007年電視部門營業額達到1.4兆日元,但利潤率卻為-3.2%,出現近400億日元的虧損;此外,船井電機液晶電視機部門的利潤率為-5.9%;JVC、東芝和先鋒的利潤率分別為-7.3%、-7.4%和-15%;而日立的電視機部門由于同時經營等離子電視機、液晶電視機和面板業務,更是出現了高達40%的巨幅虧損。
而去年憑借強有力的資源整合才維持贏利的兩家日系電視機業者松下和夏普,其4.1%和2.5%的利潤率表現也實在有點對不起“日系家電大廠”的名號。
《電子時報》援引德意志銀行分析師的預測認為,2008年索尼電視機部門的營業額有望達到1.6兆日元,并且實現扭虧為盈,達到1.4%的利潤率,而松下和夏普則將繼續維持獲利,利潤率預計分別為4.3%和2.5%,而包括日立、東芝等業者則仍然難逃虧損命運。
那么,電視機這個向來利潤不菲的產業,何以在產品“平板化”的同時導致相關業者的利潤也嚴重“平板化”?有業者認為,基于液晶產業鏈的IT化的行銷方式可能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持續的垂直整合壓縮成本,以價格優勢迅速搶占市場份額。表現在終端市場,就是主流平板電視機平均每年高達30%~40%的降價幅度,而從全球范圍來看,這種瘋狂的流血殺價也正好促成了平板電視機的迅速普及和對CRT電視機空前強大的替代效應。
而對于目前“越是一線大廠殺價越瘋狂”的現象,業內的解讀則是一線大廠希望通過這種極端的洗牌方式建立平板電視機時代的市場新秩序,一方面讓平板電視機在最短時間內取代CRT電視機成為絕對主流,另一方面讓二、三線品牌在價格戰中因失血過多而主動退出,從而減少后續競爭以便在品牌壟斷的市場格局下獲取高額利潤。
但是,二線電視機業者也不會坐以待斃。除了先鋒“壯士斷腕”終止其等離子面板業務之外;東芝也與掌握面板優勢的夏普展開策略聯盟,近期更傳出將部分液晶電視機交給臺灣省制造大廠仁寶代工的消息,有望通過代工壓縮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至于等離子電視機大廠日立,除了在等離子電視機市場與松下大打價格戰外,從去年開始也加大了對液晶電視機的投入,并于2008年5月面向中國市場發布從32英寸到42英寸的3款液晶電視機新品,希望通過高價策略來獲取豐厚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