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6月25日
地點:深圳TCL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
人物:TCL集團高級副總裁、TCL多媒體有限公司CEO 梁耀榮
中國電子報社總編輯 劉東
持續性贏利需做好流程管理
劉東:你到TCL多媒體已經9個月了,TCL多媒體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實現了經營性贏利,液晶電視和CRT(顯像管)電視保持了增長。
你曾經說過,讓TCL多媒體成為一個持續贏利性的公司是你的主要任務之一。如今,TCL多媒體已經開始贏利了,我想知道,在這9個月期間,你主要做了哪些工作,TCL多媒體實現經營性贏利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耀榮:不管CEO(首席執行官)能力有多強,也不可能在3個月內實現扭虧,只不過TCL的扭虧行動一直在進行。TCL多媒體在前幾位CEO的領導下,開始了國際化進程,我比較幸運,插入的時間剛好,前面的工作都做了,我只是做一些改善、跟進的工作,當然也不能說問題都解決了。目前來看,扭虧趨勢已逐步向好,這從前面六七個季度的市場業績就能看出來,到了今年第一季度,TCL多媒體總算是看到了“晴天”。
9個月之內做了什么事情呢?謝謝你給我提這個問題,首先我要自我檢討,看看做得好還是不好。就一個企業來說,不管是TCL還是其他企業,如果沒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因為你沒發現問題在哪里。
這9個月,TCL多媒體走過好幾個里程碑,剛開始的兩個月就是認識TCL這個企業,雖然我在飛利浦時就與TCL合作了五六年,但真正與大家一起工作,深入了解TCL的工作流程、企業文化等,還是這兩個月的事情。開始的兩個月,我花在人際溝通的時間比較多,包括與中層管理者、普通員工等的交流。在我看來,事在人為,如果你不了解每個人的需求,就很難實現相對融洽的組合,即使是兩個人的合作也比較難。在初步了解了企業狀況、文化狀況及競爭者的情況后,我開始著手建立一些流程方面的工作。我覺得國際企業都以流程為主,沒有流程的企業,事情總是難以規劃,效率低,內耗大,所以建立了人的管理、崗位定位、薪金激勵等幾個流程。我們會逐步建立、健全流程,目前流程方面的工作已初顯成效。
在薪金方面,我們與市場標桿做了比較,需要調整的也調整了,激勵系統也建好了。在人力資源方面,最少需要有五六個流程,我們也在做。
在供應鏈流程方面,供應鏈如果管理不好,毛利流失的風險會很大。我記得以前有個老板說過,做家電企業應該和賣蘋果一樣,蘋果放上兩個月就會爛掉,所以要盡快運行。現在我們的產品從半成品到成本庫存,再到客戶端,各個環節的數據都很清楚。有了清楚的數據,我們就可以調動各種資源來滿足顧客的需求,在這方面如果做得好,至少可以擠出1%~2%的利潤。供應鏈流程的關鍵是掌握好毛利管理的流程,每做一筆生意都能清晰掌握相關信息,比如這批貨物賺多少錢,這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復雜,因為產品的成本在變動,如何在第一時間去處理,需要一個系統,目前這個系統也已建立起來。
在財務流程方面,我們可以做到每月回饋具體的信息,在每個業務群、每個區域回饋的信息中,我們重點關注的是銷售毛利,同時還要看風險。比如越南有金融危機的風險,風險有多大,怎么處理,我們會定期從全球宏觀經濟運行的角度分析。
劉東:正如你所說,科學的流程建設對于企業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你來到TCL多媒體以后,對人的管理流程、供應鏈流程、財務流程等都進行了調整和完善。這種流程的調整挑戰性比較大,因為這不但要改變人的習慣,而且要調整人的利益分配格局。你在推進流程改造的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障礙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和解決的?
梁耀榮:坦白說,剛開始的時候是比較艱苦的,大家看到新的CEO來了,會帶來一套新的做法,有些人可能覺得CEO只是說說而已,而不會真正去做。我做事情是很負責的,我有一個比較薄的記事本,有什么事情我都會記到上面,沒做完的就不會刪掉。大家都明白,我說過的就一定要執行,如果你沒執行,我就有辦法跟蹤,并且請你過來討論,經過一段時間,大家都習慣了。當然只有一個CEO來推進流程是推不動的,還需要整個執委會、管理層、中層管理者一起來推。我最高興的就是看到中層管理者也來推動,我覺得我們的進展會越來越快。
這9個月,流程推進工作相當理想。級別、薪金,關系到每個人的利益,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對這個比較敏感。我們借鑒市場標桿制定了統一的薪酬系統,為200多名管理人員制定了薪酬制度,我覺得還不錯,到目前為止,只有兩個人來找我談論,其他管理人員都說可以接受。當然,很多流程執行的時候,可能有些疑問,不過澄清之后還可以接受。執行的時候,我經常說TCL是一個學習的企業,確實會出錯,因為理解得不完整,我們不會埋怨某個人,不能說他錯,如果他錯的話,就是我們做得不好,如果有這個心態,所有執行都是可以被逐步接受的。
劉東:在完善企業流程管理的同時,你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李東生董事長在總結TCL的成敗得失時曾說過,TCL內部還存在核心價值觀難以付諸實施、諸侯文化短時間內難以化解、企業管理還礙于情面等問題。你是“空降兵”,又長期在跨國公司工作,與TCL在管理觀念、企業文化等方面肯定會發生一些矛盾甚至沖突,你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梁耀榮:我從一個頂尖的國際文化氛圍中來到了TCL的國際文化氛圍中,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方面的矛盾和沖突,是我來TCL后前兩個月最先感受到的。我們進行了9個月的改變,已初步看到效果,現在大家互相合作,互相溝通。比方說我們的新獎勵系統,我不管你是哪一個王朝的哪一個諸侯,行,我們大家一起行;不行,我們大家一起不行,將個人利益變成團隊利益。我們在同一條船上,如果你在我的船里砸一個洞,我們會一起沉下去。
所謂的文化改革也不是說9個月就可以做得完,我認為大概需要兩年時間。因為我們的預算系統運作是一年一次,產品規劃也是一年一次,以前產品規劃可能每個業務單元自己做,今年就統一起來一起做。總體上來看,經過兩三年企業文化的改革,應該會取得成果。
企業競爭的關鍵在于產品差異性
劉東:TCL多媒體現在的主營業務還是彩電,平板電視近兩年增長很快,但國外品牌對國內品牌形成了比較大的壓力,國外品牌擁有產業鏈優勢,日韓企業最近又發起了價格戰。你如何看待CRT電視和平板電視的發展前景,TCL多媒體這兩塊主營業務如何保持比較好的發展?
梁耀榮:CRT電視銷量盡管每年都在下降,但其毛利是可觀的,在全球范圍內還是有市場空間的。在銷量下降的情況下,有一些品牌已經決定不做了,其實這些品牌不做是因為他們做不下來了,但TCL有這個實力去做。今年第一季度,TCL的CRT電視全球市場份額比去年明顯上升,其實總體CRT市場是萎縮的,這說明了那些退出品牌的市場轉給了TCL。我覺得CRT電視最少還有3年~5年的生命力,這與平板電視零售價格的走向密切相關,如果平板電視價格降得快,CRT電視就沒有什么生存空間了。我們也做了一個3年~5年的CRT電視計劃,因為到了銷量大幅下滑之時,我們最怕的是價值鏈的脫節,我們正在研究整個CRT電視的價值鏈。目前在CRT電視每個環節,我們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我們已經簽訂了IC(集成電路)供應中長期的合約,所以心里比較踏實。我們會繼續做CRT電視,對單個企業來說,CRT電視還是有上升的空間的,在北美,今年TCL的市場占有率已從去年不到30%變成了超過40%。
在平板電視方面,大家覺得壓力非常大。其實做消費電子的企業,沒有哪個企業敢說自己沒有壓力。與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相比,我覺得平板電視具有一大優勢,那就是市場容量很大,而且成長快。有些人認為歐洲現在平板電視的市場普及率為50%,但我覺得還不到25%,因為一些家庭里的平板電視不只一臺,有些家庭里有兩臺甚至三臺,據我了解,有一個家庭破紀錄地擁有30臺彩電,如果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的話,彩電企業的日子會更好。現在很少有人說他家有3臺平板電視,通常是只買了第一臺或第二臺,有第三臺平板電視的比較少,所以平板電視的成長空間很大。還有,中國很多賓館的電視還是以CRT為主,他們遲早會購買平板電視的,所以平板電視市場空間很大,不只是在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也是這樣。
過去兩年,企業在平板電視價值鏈上掌控得比較好,不過這些所謂的好時光不會一成不變,有些是上游掌控得好,有些是下游掌控得好。我覺得今年或明年,整機企業對上游和下游的掌控基本會達到平衡。
目前屏的供與求已基本平衡,去年這個時候,屏的價格一直在漲,如果沒有關系,根本買不到屏。而今年的情況就不是這樣,屏的價格一直下降,屏供應商一直表示,8月份、9月份價格會上揚,但我覺得價格還會下降。在上游供應相對平衡的情況下,TCL在下游的制造、銷售等就會輕松些,毛利會比較好。CRT電視也經歷過這樣的情況,以前中國沒有彩管廠,但后來有了。現在平板電視屏的生產廠在日本、韓國,但屏的價值鏈在拉長,也在轉移。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大,屏的生產也會逐步轉移到中國。盡管以后的市場競爭還會繼續,但我覺得TCL的市場空間會比較大,因為TCL是國際性的公司,腳印遍布全球,所以機會很大。
劉東:剛才你談到屏的市場供需變化問題,由于核心技術掌握在日、韓及我國臺灣地區少數幾家企業手中,目前中國大陸企業在平板電視市場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中國各級政府在積極促成相關技術的引進,企業也千方百計爭取在屏、模組等領域獲得突破,比如TCL和三星在液晶模組領域進行了合作,但在核心技術的引進方面進展依然緩慢。你覺得中國企業在屏和液晶模組方面如何才能獲得更大突破?
梁耀榮:這是時間性的問題。兩年前,中國大陸的模組項目也不多,現在模組項目已經比較普遍。下一步屏的生產也會進入中國大陸,我覺得6個月到1年的時間里,一定有一家公司將在中國大陸建屏的生產工廠。現在屏的供應商遲遲不在中國生產,不僅僅是因為企業自身的原因,日本、韓國政府的因素也有,最近我聽說日韓政府在思想上有些動搖,這是好事情。現在我國臺灣想放開在大陸投資的限制,日本也在逐步放開,韓國還在觀望中,如果我國臺灣的企業或者日本的企業在中國大陸設立屏的生產工廠,韓國企業肯定也會跟進的。
劉東:有一種觀點認為,日、韓企業不愿意在中國大陸設立屏的工廠,是擔心像CRT電視產業一樣,中國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逐漸控制了CRT電視的產業鏈。在他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產品或者技術的時候,很難將平板電視核心技術轉移到中國,對此你怎么看?
梁耀榮:我看不見得,如果說屏的生產線搬到中國,那么也是很多企業投資的結果。以全球市場的視角來看,我有時對國家這個概念看得比較淡。如果屏在中國生產也不見得是什么壞事情,因為屏是高科技產品,屏的制造不需要太多人力資源,屏在中國生產或在韓國生產的成本差異不會太大,問題是關稅、儲運等這些問題怎么解決。所以,如果屏只是集中在3個國家或者地區,我看也不是好事情,因為這需要在運輸上花費很多。像以前CRT電視產業旺盛的時候,彩管在歐洲、日本、中國都有生產,我覺得液晶屏也應該順應這個趨勢,在需要產品的地方設廠,對環境保護也是有好處的。
劉東:差異化競爭是搶占市場的必然選擇。在平板電視芯片、屏等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少數幾家企業手中的情況下,我國彩電企業如何實現差異化,TCL在這方面是如何做的?
梁耀榮:TCL實現產品差異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TCL可以實現電視的上網、可錄等功能,也可以在外觀、造型上區別于其他企業的產品。其實未來最時尚的差異化功能可能是互動。我舉一個例子,下班回到家要輕松一下,拿起遙控器打開電視機,然后再打開機頂盒選臺。可能你選的臺比較多,中國有100多個臺可以選,篩選是挺煩人的。如果我們讓電視機的遙控器設有記憶功能,電視機就會自動調至喜歡的幾個頻道上,每個頻道停留5秒鐘,讓你選擇最喜歡的節目,這樣就省卻了頻繁換臺的煩惱。遙控器的記憶功能可以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這就是產品的差異性。
再比如立體電視。現在美國已經有上千家電影院實現了立體電影放映,我在想為什么中國還沒有立體電影院呢?立體電影肯定會越來越多,我們也可以確定立體電視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看立體節目的人愿意多付一些錢購買立體電視產品。消費者的這種需求,我們硬件廠商還沒有滿足,目前TCL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為未來中國立體電影、立體電視做好技術準備。
規模和利潤應保持同步增長
劉東:把TCL多媒體建成一個全球性公司是你的又一項主要任務。與其他中國企業相比,TCL通過并購國際著名品牌,在國際化方面已經先行一步,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你覺得TCL要成為可持續贏利的全球性公司,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梁耀榮:我的思想都是圍繞整個價值鏈來做,財務處理就是圍繞贏利。我覺得管理一個企業就是這么簡單,大的企業是這么管,小的企業也是這么管。首先你要了解全球產業的發展方向是什么?比如,如果CRT電視下滑了,我們就要減少這方面的投資。如果立體電視是今后發展的方向,現在我們就要做好準備。如果你現在不做這個準備,以后這碗飯就不是你的了。三年后電視的市場是什么樣的?就是液晶電視上揚,CRT電視下降,美國市場如此,中國市場也是這樣的。TCL國際化首先要了解今后市場發展的空間是什么。再比如等離子電視,目前我們沒有參與,以后也不想參與,因為我們覺得等離子電視的空間是有限的,而且有風險。研究市場空間后,再進行篩選,篩選后,我們看看有沒有能力去做,如果有能力去做,就定計劃去做,思路就是這樣的。再舉個例子,比方說數碼相框,我們覺得這個產品有市場空間,而且和TCL現有產品有密切的相關性,所以我們可以進軍數碼相框市場。
劉東:從TCL多媒體的財務報表看,北美市場和新興市場的業績有所好轉,歐洲市場的狀況也正在好轉。今年,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物價上漲等對國內企業出口產生了不利的影響,TCL多媒體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做了哪些具體的部署?
梁耀榮: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導致成本壓力上升,我們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一個生產企業選擇在哪里生產,是需要考量幾個因素的,其中,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配套支持非常重要。比方說CRT電視或液晶電視在中國生產成本太高,就轉移到越南,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不單單整機生產轉移過去,彩管、液晶模組等配套生產也要搬過去,這就費勁了。在中國南方一帶,周邊配套很齊全,所以整機生產很難搬。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使產品價格下降緩慢,因為生產成本在增加,事實上中國的產業優勢至少在3到5年內不會改變。
TCL對新興市場非常重視,在新興市場的業務要實現快速增長。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度等新興市場,最近不太穩定,TCL的策略是將風險降低。其實風險不難預測,如果供應鏈完善,庫存相對低,那么風險不會很大。在越南,如果越南盾貶值20%,那么我們會提高零售價格,可能短期內對銷售量有影響,但總歸不會虧著賣。不過這幾個新興市場比較小,對我們整體的利潤影響不大。
北美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在北美市場,賺錢的家電企業并不多。TCL去年在北美是虧損的,今年第一季度與去年同期相比,贏利水平已經改進了。我剛從北美考察回來,對北美市場充滿信心,5月份我們做得很好,銷售額超過預期指標,利潤和預算是吻合的。北美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我們不會退出一個市場,國際化就是要參與全球競爭。
TCL在歐洲市場保持平穩,歐元的上揚對TCL是有利的,TCL在歐洲從去年10月開始有利潤,目前還在繼續這種成長趨勢,我們最近在制定歐洲市場的三年發展計劃。此外,TCL在俄羅斯等東歐地區的增速也很快。
劉東:根據你們提出的數據,TCL多媒體CRT電視已經占全球市場的11%,今年液晶電視所占市場份額要進入全球前8位。你在企業內部強調規模至上的理念,TCL多媒體要成長為一家可持續贏利的全球性公司,怎么平衡規模和效益的關系?你們又將采取什么措施,進一步加強TCL多媒體在全球范圍的品牌建設?
梁耀榮: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規模是很重要的,因為規模和成本直接掛鉤。如果我有200萬元上游元器件的采購規模,而你只有100萬元,那么我的競爭壓力相對會小一些,也會獲得較多的價格優惠。
規模和利潤應該是同步進行的,以打價格戰來取得規模,TCL不想做這種事情,因為市場就這么大,打價格戰受損失的是股東和投資者。作為CEO,應該對股東負責。企業需要有利潤,因為企業用的是投資者的錢,應該給他們回報,如果打價格戰,投資者看你每年甚至每個季度都沒有利潤,他就會不再投資,所以虧本的價格戰,是沒辦法打下去的。我的看法是以量求優勢,去年TCL在全球液晶電視市場排第13,我們今年計劃從第13名進入前8名,大概占全球液晶彩電市場份額的4%。
我覺得中國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可度和支持度偏低是需要反思的,因為韓國人都買韓國品牌,日本人都買日本品牌,中國人也應該支持中國品牌。我覺得應該研究一下這是中國消費者的心態問題還是中國品牌產品本身的問題。如果還認為中國品牌的產品不好,我覺得就說不過去了,因為現在中國品牌的產品在屏、機芯、塑料等都和國外品牌的是一樣的,差異在哪里呢?所以,這真的是值得專門研究的問題。我記得有一次去印度出差,印度客戶看著我說某品牌的產品應該比你們的品牌好,因為你們是中國品牌。我說你知道你這個所謂好的品牌的產品用的屏是哪一家的嗎?這個品牌用的屏和我們品牌用的是一樣的屏。他聽后說,可以給我們更大的支持,因為我們的定價稍微低一點。通過透明、公開地討論,印度客戶了解到所有的產品大概是一樣的,雖然有品牌差異,但中國品牌的產品有價格優勢。我覺得TCL在這方面要多做一些工作,當然也要靠媒體幫忙,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聘請梁耀榮這個外籍“教練”作為TCL多媒體的CEO,可以看出李東生對TCL多媒體全球化的期待。梁耀榮最吸引TCL的是其28年在飛利浦的工作經歷。已經把生意做到全世界、但卻陷入虧損的TCL多媒體,確實急迫需要一個能夠扭轉乾坤的人物。在梁耀榮上任僅僅9個月時,記者采訪了這位和藹、紳士、嚴謹的新加坡人,盡管他的中文講得并不是很好,但從采訪當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其對TCL多媒體躊躇滿志。
“可持續贏利的全球性公司”,是梁對TCL多媒體的準確定位,首先是贏利,因為這是企業之所以成為企業的根本;其次是全球性的公司,這是TCL區別于中國其他彩電企業的主要特征。而TCL多媒體的全球性已經實現,但可持續贏利還沒有達到,這恰恰正是梁今后著力的重點。梁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是建立各種流程。流程管理的建立,對業務已經遍及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地的TCL多媒體來說并非易事。但梁在上任9個月的時候卻告訴我們,TCL多媒體初步建立起來的供應鏈流程、人事流程、財務流程等已經發揮作用,這是任何一家全球性的公司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梁對TCL多媒體的素質教育還包括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協作精神,盡管團隊協作在管理學上是一個核心概念,但在企業實際運作中,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肯定不會一帆風順。梁對TCL多媒體的改造可能會遇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盡管梁擁有華人血脈,但其在飛利浦內部已經固化的西式管理文化能否在TCL多媒體成功復制,還是一個未知數。不過,建立一個主張團隊協作的企業文化是全球性公司的主要特征,這一點梁非常清楚。
中國市場規模很大,在產業鏈上的優勢也將漸漸顯現,但梁的視野并沒有僅僅停留在中國。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信心滿滿:“去年TCL多媒體在全球液晶的市場份額位居第13名,今年我們的目標是進入前8。全球性的公司必須參與全球競爭。”其實,在采訪的過程中,梁提到比較多的競爭對手盡是索尼、三星、LG等這些日韓品牌,他在尋找TCL多媒體與他們的差距。
當然,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梁應該知道包括TCL多媒體在內的中國企業當前在全球平板電視產業鏈中的位置,TCL多媒體的“可持續贏利”或許不會馬上就來,但梁已經看到了方向,大家都期待TCL多媒體能夠實現國際化的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