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開始,日本三洋電視開始陸續從多個城市的國美、蘇寧、大中等家電大賣場中撤出。有消息稱,自9月起,三洋電視也將告別重慶市場。作為當年首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電視品牌,三洋的淡出,是否預示了國外電視品牌在國內市場走衰的先兆?
銷售艱難
三洋電視即將“退市”
“目前三洋電視在蘇寧電器重慶店還有銷售,但離其最后撤退時間不會太久了。”
2008年7月14日,重慶蘇寧電器總店負責人告訴信報記者,“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三洋的銷售業績可謂每況愈下,目前庫存已基本騰空。”
不過,在該負責人看來,三洋電視的撤退,“大概還是出于三洋公司內部在管理與決策上的考慮。”因為一些管理流程沒有理順,所以賣場在銷售時也沒有強推,“幾乎不怎么管,最終導致其銷售量的逐漸萎縮。”
事實上,三洋電視的撤退,除了本身銷售網絡存在的漏洞外,還受到過“質量門”事件的沖擊。去年4月,上海市質監局在對當地生產、銷售的平板電視機產品進行抽查中,三洋電視被列入不合格產品。此次檢驗發現,其不合格項目,主要集中在標記以及保護接地導線未使用黃/綠線等方面;此外還有亮度、白平衡誤差、重顯率、電源端騷擾電壓、輻射騷擾場強等方面的問題。
“此事件一出,對三洋電視的銷售造成了致命打擊。事實上,自2005年三洋液晶電視進駐國美、蘇寧等家電大賣場后,其銷售情況一直也不佳。”國美一位電器銷售負責人對記者說。
來自國內家電權威調查機構中怡康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三洋液晶電視的銷量,名列平板電視品牌第19名,5月份市場占有率僅為0.19%。業內人士認為,三洋的撤柜,基本上就是從中國市場上“落荒而逃”。
三洋方面回應
撤市屬于戰略調整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在接受信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三洋是外資品牌中轉型最晚的一家企業,其一直到前年,都還在生產CRT電視。而且并沒有像索尼、三星、夏普一樣切入上游產業。“缺失屏資源,技術力量不雄厚,下游網點布局又沒優勢,多重因素導致三洋電視面臨生存困難的問題。”
針對撤退引發的多種猜疑,三洋回應此舉屬于其市場轉向的戰略調整。三洋電視銷售部部長錢繼東日前告訴信報記者,“三洋并非正在退出中國市場,而是在選擇新的戰略轉型。我們會緊縮在一級市場的投資,將銷售主攻目標和拓展方向放在二、三級市場。”但他同時坦承,一級市場的競爭太過激烈,目前主要由一些合資品牌占據。它們的競爭優勢較為突出,市場份額更是難以撼動,“其在一級市場的優勢已是根深蒂固。”
記者了解到的事實是,三洋近期已開始著手市場戰略及產品陣容的調整。首先是在一級市場重新優化現有資源,調整市場策略;而下一步,“三洋電視會更加側重于二、三級城市,產品將主要集中在中端路線,CRT和平板都有,但平板會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