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了那句俗語,“這世上不變的就是變化”。去年的那場等離子(PDP)電視市場發展論壇,等離子陣營的廠家還在眉頭緊皺商討如何扭轉等離子的市場頹勢;6月26日,2008年的這場論壇,眾廠家已經是額首慶賀的模樣,慶賀等離子電視在短短一年間翻了身。
有成績單為證:2008年1-5月份,PDP國內銷量52萬8千臺,比去年同期增長149.6%;2005年,PDP占國內彩電市場比重為1.4%,到2008年1-5月份,上升到3.3%;2007年國內彩電市場銷售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達到1052億,而2008年1-5月份,銷售額達到592億,比2007年同期增長22.9%,其中等離子增長了62.1%,達到了42.9億元。
“去年7月份我就說了,隨著等離子電視產品的完善,以及輿論環境的改善,等離子低迷的市場現象將不會再繼續。”北京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基祥往事重提。
各種統計數據表明,等離子的翻身始于2008年8月,32英寸等離子的上市給PDP帶來轉機。此后每個月的PDP銷量都比前一年的同期有大幅度增長,2007年10月份PDP銷量創造了歷史高峰,達到11萬3千臺。但這一紀錄很快在2008年1月和5月被兩次刷新,到2008年5月份,PDP單月銷量達到了14萬多臺。逐月的增長,帶來了PDP全年銷量的增長,統計顯示,2005年PDP總銷量為49萬6千臺,2007年62萬6千臺,2008年等離子國內銷售量預計在120萬臺左右。
這與PDP陣營眾廠家的努力有關,經過2007年7月份之前的持續低迷后,求生的本能促使廠家開始豐富等離子產品線:向上往大屏幕發展,向下,往32英寸、37英寸延伸,到了2008年在等離子內部32英寸的比重占到40.8%,42英寸占35.6%,50英寸占22.8%,相對于以前整個等離子只靠42英寸獨立支撐的局面,整個產品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毫無疑問,32英寸在PDP大翻身中功不可沒,這其中體現了中國式的智慧,是中國本土企業率先推出了這一型號的產品,并且緊緊嚴守了這一區間市場。截至2008年5月,國產品牌等離子產品結構中,32英寸占了74%,42英寸19%,50英寸7%。今年4月份,長虹37英寸等離子生產線已經投產。外資品牌則主要盤踞在42英寸以上的市場。不過,本土彩電企業的成功還是感召了外資品牌,日立目前也推出了32英寸、37英寸PDP。
一時間,等離子市場欣欣向榮,除了原先既有的日立、松下、長虹、海信、海爾等品牌以外,創維、康佳也紛紛投身等離子市場,由此也帶來了等離子市場品牌競爭格局的變化:日立以23.5%的市場份額居首,海信18.5%,松下18%,海爾8.7%,創維5.4%;一級市場國內和國際品牌平分秋色,二三級市場國內品牌因能更好地發揮其網絡優勢,銷量上處于優勢。
正名
“希望大家同努力,逐步將等離子電視的優勢進行澄清。”“讓我們繼續還原等離子真實面目。”論壇上,眾多發言人都以類似話語作結束語。
“名不正則言不順”,是中國的文化環境,此前等離子在中國市場就曾面臨這樣的尷尬。
國美大賣場就發生過讓等離子廠家心酸的故事。一位顧客在平板電視展臺前反復比較、挑選了半天,選中了一款電視。付款時發現發票上寫的是“等離子”,連呼“搞錯了”,要求退貨。理由是“我要買的是液晶。等離子不如液晶好。”至于怎么個好法,他也說不清楚,反正報紙、電視廣告上都這么說了,他寧愿相信媒體,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當年液晶陣營勢力龐大,關于液晶電視技術優勢的種種聲音充斥媒體,而且其中不乏貶低等離子的說法,等離子陣營的少數外資廠家對中國消費者的心理尚欠把握,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態,被動地賣著產品。國產品牌的加入無疑扭轉了等離子市場營銷的被動局面,一次次研討會、新聞說明會透過媒體的擴散,逐漸還原等離子的本來面目,給消費者灌輸新的認識。
等離子數字電視動態圖像清晰度測量方法的發布,無疑為PDP的“正名”提供了一個更有力的資本。這個由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與信息產業部第四研究所于今年4月共同發布的標準,目前雖然只是推薦性標準,但等離子陣營各方力量正致力于將之提升為國家標準。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張素兵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動態清晰度測量標準可以通過具體數據讓消費者客觀認知等離子在動態清晰顯示方面的技術優勢。
不少等離子電視生產廠家透露,他們將不僅在產品說明書上標注等離子電視的動態清晰度各項數據指標,還將在賣場的店頭標語橫幅上強化動態高清概念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