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時代認為,目前液晶面板產業已經開始轉向同質化競爭階段。在早期,臺灣面板廠的產品通常在可視角度、壽命、色彩展示上能力等方面落后與日韓企業。但是經過多年發展,液晶面板技術日趨接近極致。臺灣面板,甚至大陸面板企業均能提供頂級的產品。而在響應速度上,臺灣的奇美等一直在充當行業領導者的角色。
通過產品品質的升級,臺灣面板已經與韓系面板達到幾乎同等性能水平。三星、索尼等公司大量采購臺灣面板生產自主品牌產品的事實就是這種產品技術水平平均化的最佳表現。目前的產業技術狀況僅有夏普的面板性能能夠稍稍占些優勢。而分析認為這種優勢也將在未來一兩年內被后起之秀追上。這也是目前夏普追求在面板世代上保持領先的根本原因。
以規模成本核心的新競爭方式將導致產品平均價格的進一步下滑。基于未來液晶面板投資將會以高世代線為主。這些面板線將主要出產大尺寸產品。而目前大尺寸液晶電視及其面板資源上屬于“稀缺性”的高附加值產品。相信伴隨著大尺寸產品產能的集中爆發,產品價格普及化將成為重要趨勢。
同時,大尺寸產品價格下降,和早期面板產品線成本提計的完成也將促進以32英寸為核心的中小尺寸液晶電視價格的下降。產品價格走勢的日趨平民化也是液晶電視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并最終取代CRT成為彩電業的支配型產品的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講,廠家降低產品價格的壓力更多的將來自于產能的加快提升造成的市場需求相對不足。
區域激烈的后市競爭將是面板業新入行者的噩夢。最近松下做出了有等離子產品陣營轉向液晶陣營的決策,并付諸實施。分析認為作為一家液晶行業的新手,其最終的產業規模優勢將成為決定其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松下新興投資的八代液晶線將與2010年初投產。其投產點剛好與行業拐點重合。這將對被來就液晶實力單薄的松下提出更多的考驗。
液晶面板行業進入制造技術成熟期后格外表現出投資推動產能擴充和成本降低,產能和成本變化推動產業市場拓展的資本推動型發展軌跡。伴隨著07、08年面板產業投資高峰的到來,未來的液晶市場競爭將更加的慘烈。2010年產能的集中爆發將可能導致價格進一步雪崩,以及整個產業的結構性盈利能力疲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