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2日,四川長虹電子集團(下稱“長虹”)在其綿陽的等離子屏工廠向外界宣布:“中華第一屏”PDP(等離子屏)后端模組開始進入投產試制階段。由長虹生產的我國第一臺采用國產等離子屏的整機,也將于8月正式下線面市。長虹等離子屏項目一期建設預計今年下半年實現量產,整個項目將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八面取(編者注:從一塊玻璃基板上切割八塊等離子面板)生產線,主要量產50英寸以上等離子屏。這將是國內第一條等離子屏多面取生產線。
“逆市而上”的戰略
2006年初長虹董事長趙勇在董事會上第一次提出要聯合國內外優勢企業建立等離子屏生產線的時候,曾經在長虹內部引起了不小的異議,因為當時在平板電視產業中,等離子屏開始出現頹勢,液晶屏則穩居上風。然而趙勇力排眾議,最終拍板決定了這一項目。
趙勇的決心,來自于對全球平板電視市場的分析:在40-50英寸的市場,液晶屏與等離子屏競爭激烈,等離子屏略占優勢;50英寸的以上市場,等離子屏占絕對優勢,市場占有率接近70%。而相當一部分專家指出,隨著數字高清電視的開通,大屏幕電視將成為未來家庭的首選。
此外,生產等離子屏,還有著技術更優越、資金投入較少、專利“門檻低”等優勢。據了解,全球液晶屏有效專利達9684項,而等離子屏有效專利為1568項,正處于技術高速發展階段。
自主創新進軍世界領先行列
“屏生產線延長6米,就是整機生產線” ——業內人士這句話,說的是在平板電視中,屏模組占整機成本的60%-80%,由此可見掌握屏核心技術和資源的重要性,而這恰恰是中國彩電產業的“軟肋”。
全球四家主要等離子屏生產企業——松下、先鋒、LG、三星,不約而同地在2006年初展開瘋狂的“屏投資”。它們全部采用“垂直整合”的運營模式,既生產屏,又生產整機,因此它們屏的外銷量較少。如松下擁有年產300萬-400萬張屏的生產能力,但其2006年在中國市場僅計劃銷售6萬張屏,絕大部分用以支持自己的品牌。在國際市場日趨激烈和白熱化的現實背景中,如果仍然一味依靠引進“洋屏”,必將最終導致窒息而亡。
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德軒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長虹始終堅持“產業報國”的宗旨,這也是開發等離子屏的根本動力。而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創新,長虹在收購韓國Orion公司后,具備了等離子屏等上游關鍵器件的自主創新能力。
2007年4月28日,長虹正式啟動等離子屏項目。長虹與國內最大的彩色顯像管企業彩虹集團、美國MP公司一道,首期投入6.75億美元進軍等離子屏項目,最終通過三期建設,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形成年產600萬張等離子屏模組的能力,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垂直整合”打造整機產業鏈
“長虹等離子項目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郭德軒說。據他介紹,長虹等離子項目是長虹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同時也將是近期四川省罕見的大項目。2006年12月18日,國家信息產業部與四川省政府在北京簽署框架協議,共建“創新型長虹”,框架協議第一條即明確表示支持長虹等離子顯示器件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國家開發銀行和綿陽市等都向這一項目給予了積極支持。
郭德軒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按照長虹等離子項目的戰略規劃,在未來將建設“垂直整合”的產業形態:以等離子模組為龍頭產品,同時利用國內的相關產業資源,形成立足于國內的科研平臺、產業配套平臺,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平板整機發展產業鏈,徹底解決中國平板電視產業戰略缺失。
《中國經濟周刊》從長虹得到的最新資料顯示,長虹等離子屏項目一期工程的內部設備安裝調試已經完成,目前實現了小批量生產。雖然遭遇汶川地震,但長虹等離子屏的項目未受到任何影響,今年10月28日實現量產的目標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