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突破核心技術難題
盡管中國彩電從目前來看,發展勢頭迅猛,市場上眾多LED、LCD電視應有盡有。但是,我國電視業界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弊病,無論是在電視面板生產線還是模組一體化上,國內企業并不掌握核心技術。
而在平板電視時代,不掌握核心技術,不具備生產制造核心部件的能力,中國彩電產業飽受“缺屏”困擾。行業利潤十分微薄,甚至出現行業性虧損,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處于附加值最低的末端組裝制造環節。對照日本、韓國彩電企業多種顯示技術通吃的做法,中國彩電企業必須在現在及未來的多種顯示方式上投入更多資源,通過這種宏觀戰略的推進來提升整個產業核心部件的技術創新能力,最終提升整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如果沒有多類別顯示屏幕的研發能力和儲備,中國彩電產業的風險依然是巨高的。
業內人士認為,等離子電視作為數字顯示終端設備是一次難得的市場機會。而目前我國的PDP產業現狀是并不容樂觀。平板電視上游屏的主要制造廠家集中在日、韓和歐洲等國家,這些企業為了確保其寡頭壟斷地位,無一例外全都實施垂直整合,既生產屏,又生產整機,鮮有額外的屏提供給其他廠家,使得國內整機企業無法獲得對等的競爭資源。當前,平板核心技術和產業鏈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電視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如果無法掌握上游屏資源,我國電視整機企業就會逐步淪落為沒有話語權的廉價組裝車間。
對四川長虹來說,投資PDP模組項目,就是解決長虹平板電視發展戰略的問題。
據了解,早在2006年,長虹就聯合彩虹收購韓國歐麗安等離子公司,借助資本手段掌握了等離子面板的研發和制造技術,以期解決這一難題。據了解,目前長虹等離子屏項目已實現量產,裝備“中國屏”的歐寶麗等離子電視已經上市。
此外,在掌握了等離子屏、模組和整機的技術后,長虹“順流而下”切入液晶模組制造領域、未來顯示技術的儲備和電子軍工技術。據了解,目前長虹已掌握了OLED研發及量產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能力,具備了顯示屏、模組以及應用產品的研發、制造能力。
業內專家指出,中國彩電業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新型平板顯示器件戰略布局,有效契合了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對促進產業發展、推動新型顯示和彩電工業轉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推進新型顯示器件的國產化、本土化,建立完善的國內顯示產業支撐體系,已成為推動中國彩電業向產業鏈上游發展的重要因素。
搶占數字電視海外市場
長虹作為國內彩電業的巨鱷,它在國際化道路上的一舉一動均備受關注。在此前,長虹一直堅持著“民族品牌”的路線,但這條國際化道路長虹走的并非一帆風順,可以說是備受爭議。然而在這次博覽會上,長虹的國際化策略似乎走得更加穩當。
據第十屆成都西部國際博覽會組委會透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虹歐寶麗等離子電視被指定為“國禮”,由省委書記劉奇葆親自贈送給參加本次博覽會的三十六位外國政要。
長虹有關人士稱,今年4月22日,長虹自主知識產權的等離子屏全新投產,結束了“中國缺屏”的歷史,首批十余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虹歐寶麗系列等離子電視同時問世,形成完善的等離子系列電視產品陣容,其獨特的“護眼”功能更是將家電消費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歷程。據了解,本次贈送給外國政要的50英寸長虹歐寶麗PT50618A網絡電視,前面板采用了目前平板電視中最為主流的黑色高光材質,同時,具備“亮度護眼”、“色彩護眼”、“動態護眼”功能。
縱觀長虹國際化路線,其很長時間里太執著于“技術換市場”策略,想從合資中獲得外方的高新技術和資金,同時堅持“絕不出賣品牌”。有評論指出,在這種思路上,隨著長虹彩電技術的進步和上市解決了資金問題,長虹合資的意愿就越來越淡了。這使長虹錯過了最有利的國際化機會。
然而,此次長虹則更換了另一種國際化的道路,以四川為依托,取得政府支持,將長虹作為“國禮”送出去,讓受禮的一方首先體驗長虹產品,從而邁出國際化的腳步。
長虹意識到單靠OEM或區域代理方式進入北美市場的弊端,因此公司近幾年開始著手建立全球銷售渠道。據報道,長虹在印尼和澳大利亞建有全資子公司,在美國、俄羅斯、加拿大、阿聯酋等國家設有辦事處,同時,長虹正逐步謀求輸出技術和品牌。在俄羅斯、印尼、澳大利亞等國家,長虹輸出的生產線已在2005年開始運轉。
業內人士認為,在以長虹為代表的彩電企業的帶動下,中國彩電業實現了從產品設計、關鍵部品生產到軟件研發、整機組裝的一體化設計、制造,同時,隨著自主制定產業標準,新型顯示產業的發展“路線圖”已初步呈現,這必將有效提升中國彩電業的國際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