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下半年,國內彩電產業醞釀了五年之久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建設項目終于開始“開花結果”。大量項目的同時開通,被分析人士認為由此可望解決國內彩電企業長期依靠外資進口液晶面板生產液晶電視的困局,國內彩電可以告別長期的“缺心少屏”時代。
進入09年,國內先后已經有昆山龍飛光電8.5代線,北京京東方8代線,廣州LGD 8.5代線,深圳華星光電8.5代線等四條高世代線敲定上馬,或者易于近期開工。此外,國內能夠生產彩電用途液晶面板的新世代線還包括京東方合肥六代線和南京熊貓購買的夏普二手六代線兩個項目已經開工。除了既定項目外,三星計劃在蘇州投資7.5代線,夏普計劃在南京投資8代線,臺灣奇美和友達也有高世代線登陸計劃,且臺灣當局近期表態傾向于在法律上放行二者的投資項目。
液晶面板是液晶彩電生產的重要核心組件,占據液晶電視機整體成本的50%左右。如果計算后端的背光模組則占據液晶電視整體成本超過75%。國內彩電企業在早期的液晶電視產品上,基本完全進口液晶背光模組及其面板,進而形成了自己完全僅能掌握液晶彩電整體成本不足30%的比例的現象。這些一現象被稱為“缺心少屏”,嚴重影響了國內彩電企業的盈利水平、市場競爭力,甚至對國內彩電產業的整體安全構成了威脅。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國內彩電和光電顯示產業從未放棄向上游產業鏈延伸的機會。首先是,國內五大彩電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液晶模組基地,大幅提升在液晶彩電產品上的成本控制力。這一階段的標志性企業是海信。進入09年以來,隨著國內車彩電企業液晶模組項目的紛紛接近尾聲,以及京東方自主8代線技術的成熟和上馬,國內彩電企業開始期望在液晶面板,這個平板顯示產業的真正核心資源上有所作為。
基于國內京東方已經掌握了8代線主要技術工藝的背景,日韓臺相關面板企業紛紛認為已經沒有必要把高世代液晶面板技術最為“核心新技術”進行對大陸出口的管控。在這種背景下,在國內新建高世代液晶面板線的風潮席卷日韓臺三大傳統液晶面板制造基地。
分析認為,液晶面板業的未來是靠規模生存的產業,具有典型的IT色彩。鴻海甚至認為,未來液晶面板產業只有世界前兩位的企業能夠持續盈利,第三位企業則時而盈利時而虧損,其他企業將紛紛陷入虧損泥沼。在追求規模效應和低成本的價值觀驅動下,外資巨頭在判斷了大陸企業已經掌握高世代線技術背景下的在大陸的產能布局被認為頗有要扼殺國內新興的“自主液晶面板產業”的意圖。
雖然在液晶電視中,液晶面板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核心資源,掌握這一資源對于國內彩電產業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但是筆者認為在外資企業圍剿之下,國內巨頭依然不能安心于現狀:建設高世代線只是國內彩電產業轉型的“萬里長征第一步”。
液晶面板主要產地目前擁有日韓臺三大基地,三星sDI、LGD、夏普、友達、奇美五大巨頭和眾多中小型面板廠商的支持。但是,在液晶面板產業布局相對分散的背后是上游資源的嚴重集中的格局。液晶面板上游資源包括建廠資源和制造資源兩個方面。
液晶面板產業的建廠資源主要是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專利技術授權,軟硬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前者日韓占據有優勢,后者美日則占據優勢。國內企業雖然建設了高世代液晶面線,依然必須購買日韓等企業的設備和技術工藝專利等才能真正實現生產臨界狀態。
液晶面板制造資源主要包括液晶材料、透明電極材料、玻璃基板、導光板、彩色濾光片以及光學蝕刻和化學蝕刻的耗材等。這一部分資源也是大部分被日韓美三大巨頭國度控制。其中,美國康寧占據液晶面板玻璃基板全球市場七成份額,美國3M占據液晶面板彩色濾光片全球市場八成份額:玻璃基板和彩色濾光片大概占據液晶彩電整機成本的15%以上。
在國內光電企業大舉投資液晶面板的同時必須看到液晶面板產業的民族企業將面臨至少兩個方面的瓶頸:第一是外資巨頭大陸布局的壓力,第二是上游資源企業的鉗制。其中,尤其是后者是經常被人們所忽視的,但是卻最終決定了有了工廠之后能不能開工生產、產出效率如何、成本如何等方面效益價值的重要因素。
所謂說有了面板不等于有了彩電產業的心臟,有了面板指示彩電產業轉型的“萬里長征第一步”的含義也主要是提醒國內液晶面板產業的投資者一定要在產業上下游的貫通上,尤其是上游資源的爭取上主動一些。對于這些上游資源在外資巨頭依然占據全球市場大部分份額,甚至其國內布局液晶面板線之后,在國內市場的影響力也可能在國內面板企業之上的背景下,其對上游資源的談判話語權必然更重于國內面板企業和產業。
國內液晶面板企業的未來日子至少還要過四道關才能談得上成功:第一是原料,第二是設備工藝和專利,第三則是外資巨頭布局大陸后的本土競爭,第四則是規模效益。這些方面均達到設計指標和經濟價值要求之后,國內彩電產業才稱得上真正擁有了自己的一顆健康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