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家電下鄉活動如火如荼,一邊卻是部分農民朋友的唉聲嘆氣,送來的產品不滿意還是操作出了問題,部分農民朋友為什么不愿意購買下鄉的指定中標品牌產品?既然政府制定的政策的初衷沒有問題,那么操作環節哪里出了問題?
紅紅火火的家電下鄉工程
政府的救助措施本來期望的是一舉多得的局面,積極擴大內需,有效的為家電行業的廠家解危,同時讓更多的相對貧困的地區的文化物質生活得以改善,消除劣質山寨產品的危害等等,都是有益無害的,至于有些產品形成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則就是其具體操作層面出了問題,因為有些人的確沒有理解政策的苦心,而只是把家電下鄉作為了應景工程,而非一個奠基工程,下鄉的只是產品,而不是品牌。
流通渠道的問題
家電下鄉本來是部分產品借機拓展渠道的機會,但部分產品卻未抓住實際,甚至部分產品因為下鄉時間過長,導致其下鄉指導價過高而引起不滿。因為指導價是在申報時就確定的,而家電下鄉產品從申報到批復以及進入流通領域,中間需要一定的周期,此時市面上的同類非下鄉產品可能已經銷售一段時間且價格有所下降,而指導價還是按前期的市場確定的,因此對于某些快速消費產品就容易出現問題。
另外一方面,有知情人表示下鄉產品從廠家到農戶,中間環節眾多導致產品成本增加,而且目前家電下鄉產品要求送貨到家或者上門安裝,所以綜合成本也有所提高,不過這里也不排除部分工作人員開小灶收取額外費用的可能。
雖然產品流通上存在問題,但渠道建設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而且完備的渠道也可以積極的防御山寨產品的入侵,并將產品的售后服務一步到位,而不是將產品賣完了就一走了之。畢竟再好的產品也不能保證不出故障,良好的售后服務也是樹立品牌形象的機會,家電下鄉,服務也要跟上。
補貼兌現需時間 未中標產品也不乏競爭力
由于家電下鄉的補貼措施需要一個流程,而產品下鄉的種類繁多,購買比較火爆,因此補助兌現需要一段時間,這也對產品的購買形成了障礙。由于購買下鄉產品需要身份的證明,購買產品的發票等等證件去當地相關部分申請,然后需要審核申報發放補貼,而部分地區的辦公拖沓也會對補貼的發放形成影響。
除了補貼不能及時到位,由于是節日前后一直是傳統的消費高峰期,部分其他未中標產品也有打折活動,因此很多朋友比較圖省事,并未購買下鄉產品,而直接轉向了其他品牌的產品,這也給家電下鄉的效果小打折扣。
企業只注重自己“清理庫存”
家電下鄉目前而言,受惠最多的依然是企業和廠商,因為除了市面上的主流的產品外,很多廠商把清理庫存作為家電下鄉的第一要務,希望通過補貼方式盤活積壓產品,從而一舉兩得,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為部分企業企圖渾水摸魚,借機將殘次品借機處理,而這其中有些產品還逃過了銷售時的審查,以至于對企業和國家都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如果僅僅是考慮下鄉地區的經濟條件而言,這樣的舉措或許可以被理解,但是很多企業卻生產了很多華而不實的產品,這樣的產品在一級消費城市依賴“概念消費”,而在下鄉活動中卻借機“抽血”,忽略了當地的消費能力和需求,甚至有些產品可能存在瑕疵,企業希望借“不太挑剔”的消費群體來消化這些品質不良的產品,這樣的出發點也將成為家電下鄉的污點。
因地制宜的政策 重視消費者需求
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很多企業并不關注消費者的需求,雖然這有些老生常談,但在下鄉的地區這樣的問題應該被重視。企業是否花時間、精力去調查過當地的收入水平和消費習慣,甚至是否借政策旗號來推銷產品我們都不得而知,但只有真正的將合適的產品賣給消費者才是真正的執行了政策的精神。
舉個例子而言,目前比較流行的大屏幕液晶電視也參與了家電產品下鄉,但據筆者所知,目前很多次級的城鎮地區都未大規模的擁有平板電視產品,依然是以CRT電視為主,而針對稍欠發達的地區推廣平板液晶電視是否妥當呢?忽略當地的實際消費能力過分強調消費無疑是殺雞取卵、飲鴆止渴的行為。因此,就筆者看來,但就電視這第一家電而言,CRT就比液晶電視更有優勢。
家電下鄉時品牌宣傳未跟上
筆者的家鄉稍有偏遠,但有些農村的墻上都有本次下鄉產品的廣告,比如市場火爆的創維酷開電視,雖然簡單的油漆字廣告,但也讓部分品牌深入民心,因為淳樸的農民還是相信品牌的誠信和品質的,而家電下鄉無疑是最生動的一次品牌推廣。
家電產品之所以成為第一家電的選擇,其文化中的家具概念和面子問題都是不能忽略的因素,而國產家電品牌有些操作過程中卻忽略了自己前期的鋪墊,沒有抓住這次機會將品牌樹立起來,這也就是“品牌下鄉”的組成部分之一,下鄉只是把產品賣出去,品牌宣傳力度不夠也是一大遺憾。
綜上所述,家電下鄉是難得的機遇,何況是經濟危機肆虐的大環境下,這樣的政策應該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局面,而不是某些人借機獲取不正當利益的機會,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其實并未正確的理解政策的要義,不能算是“可持續發展”的路線,更加會給山寨以可乘之機。由此看見,家電下鄉送去的不止產品,其含義應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