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這個農歷春節過后,許多家電業內人士內心會再度增加一分不安。自索尼結束長達14年的盈利局面后,松下、東芝、日本、NEC等消費電子巨頭再度曝出預期虧損的新聞。當然,伴隨著業績虧損的還有裁員、關停部分工廠等配套性措施。顯然,虧損與業績下滑或將成2009年家電市場競爭的最大熱門。與此同時,中國家電企業卻在積極備戰“家電下鄉”蛋糕,試圖通過抓住這一機遇深耕國內三四級市場從而獲得抵御這輪風險的“新衣”。
《中國企業報·消費電子周刊》關注的并非虧損與需求下滑,記者在對中外家電企業應對風險的舉措與表現中看到,與日本為代表的外資企業應對風險有思路、有方法、有手段相比,國內不少家電企業由于缺乏相應的市場經驗和思想準備,只能坐等市場轉暖后再謀劃新一輪的市場布局。顯然,這種差距在短期內難以快速修補。
我們聽到過許多企業要在“危機之中找機會”的言論,也看到許多企業充滿信心組織市場促銷推廣的行動。我們希望通過組織這一期報道與策劃,為大家提供一份理性的思考空間與平臺,提前有效布局而避免錯失良機。
最近,一些日本媒體同行都比較忙,都是忙著報道日本的一些在全球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消費電子巨頭們的慘淡經營業績和虧損預期公告。
來自日本共同社的消息顯示,日本電器巨頭松下公司2008財年將出現超過3000億日元的凈虧損。這將成為松下公司6年以來的首次虧損,也再度加深了人們對于全球消費電子企業和市場在今年的走勢與表現的擔憂。
此前,NEC、日立均下調了2008財年業績預期。受半導體業務下滑和日元升值影響,NEC在2008年的業績預期將是虧損2900億日元。日立2008年度的凈虧損預計高達7000億日元,超過2001年信息技術泡沫破滅導致的4838億日元虧損。富士通也于日前宣布,2008財年將遭遇2002年以來的首次虧損,虧損額約為200億日元。日立也曾預計集團本財年凈虧損將高達7000億日元,東芝則可能出現2800億日元虧損。
作為較早對外公布2008年財報業績預期的索尼公司,則將可能面臨1500億日元的虧損,這也將是索尼公司近14年的首次虧損,盡管其虧損額度與同行相比并不大,但卻讓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的信心大受打擊。
總結上述企業虧損的原因,記者發現主要源自三個方面:一方面,受經濟危機拖累,消費電子市場,特別是家電、數碼等產品需求出現大幅度下滑,導致企業經營業績惡化。另一方面,由于此前上述企業在全球性進行投入與開發,而受各個地區的經濟風險影響,投入產出比失衡,企業只能收縮費用、減少或停止新投資項目。此外,一些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多元化投資,包括買賣股票、財務運作等原因在經濟持續下滑也遭遇不小的損失。
顯然,面對已經結束的2008年,不僅是日本消費電子企業遭遇了群體性的業績下滑、巨額虧損,包括歐美企業在內的全球范圍內相關消費電子企業的經營業績都不容樂觀。一些國內消費電子企業高層指出,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問題在于,面對已經啟動的2009年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市場會出現多大幅度的下滑,相關企業又將面臨哪些未知的挑戰與阻力。
盡管遭遇多年來的首次虧損,卻未影響到眾多日資企業對全球消費電子領域的投入信心。在行業資深觀察家于清教看來,外資企業的業績下滑只是暫時的,我們應該看到,他們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后,積累了應對不同市場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市場操作經驗。這些經驗足以讓他們可以安全應對這一輪經濟危機。于清教指出,這些日企有望利用這輪形勢對中國、非洲等新興市場展開新的布局。
記者注意到,伴隨著一大批外資企業紛紛發布虧損預告,相關企業還出臺了一系列應對虧損與業績下滑的措施。因家電業務受價格下跌影響較大、且銷量減少,松下將關閉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制造電池的廠房。同時,隨著松下將三洋電機納入旗下,其還將在新年度加大對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環保產品的投入。NEC則對外宣布,將在2010年3月底前裁員兩萬余人。
日本一家電器制造商的高層向記者感嘆,現階段在全球范圍內,許多企業已經“無法單打獨斗”,必須要開展“抱團合作共同取暖”的新策略。記者了解到,東芝與NEC已在日本國內就雙方業務的合作進行洽談,富士通公司不排除會加入其中。顯然,在這一輪危機中,一些日本大型電器制造企業將掀起新一輪的整合與重組大幕,最終結果則是在全球產生更大的電器巨頭,更好的應對來自各個地區經濟變化的沖擊。
一位歐洲某電器制造商負責人向媒體私下透露,盡管在中國遭遇了多年的業績虧損,但今年企業卻選擇向歐洲總部申請加大對中國市場的宣傳投放量,選擇最佳時機獲得更大產出。
日本JARN雜志社長何繼承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有計劃裁員、相關業務重組與加大對新興市場投入是眾多日本企業應對經濟和市場下滑的主要手段。這是日本企業在多年來的市場中積累出來的經驗。外界并不能孤立地看待日本企業的虧損與業績下滑,實際上包括裁員、關停海外工廠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在有計劃地實施,最終是保證企業的發展正常與穩定。
不過,與諸多外資企業紛紛曝出虧損、裁員等消息不同,記者注意到,處在中國市場的國內相關企業,盡管也遭遇自來自歐美市場出口業績大幅下滑的困境,卻因為受到國內市場需求特別是農村市場刺激政策出臺等利好因素的帶動,并未出現批量性的裁員、歇業等狀況。對此,不少家電企業高層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國內家電業通過前幾年的洗牌與重組后,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那么事實到底如何?一位行業資深觀察家卻給出了相反的意見,他認為中國家電企業從未經歷過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沖擊,此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市場的整體沖擊并不大。因此很多企業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來這輪危機沖擊下的市場競爭。不少企業最近常說的第一句話便是:等到形勢明朗,我們再做出對策。
記者也了解到,處在國內家電產業集群最集中地帶的長三角、珠三角的許多家電企業自去年末開始便停產檢修,市場銷量也遭遇大幅下滑。由于市場投入產出比失衡,許多彩電、空調、冰箱、手機等企業紛紛重新點燃價格戰火,希望以價格手刺激終端需求增長,但收效甚微。而許多原來依賴對歐美客商的貼牌加工生存的中小型家電企業,則遭遇了關停命運。
在應對經濟危機下的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變化,許多中國企業盡管可以固守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獲得一定支持。卻由于缺乏更好的進攻手段和參與海外市場的應急策略,已經在今后的市場競爭和戰略布局上輸了半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危機往往是企業重組的機遇,日本就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開始進行金融業的大規模兼并重組,更獲得強大的發展。同時,危機引起外需突減,也迫使我們要改變過去低成本競爭的模式。在嚴酷的形勢下,只有強者能生存下來并更加強大。
一些家電企業負責人則表示,擺在國內企業面前的機會與市場空間是巨大的,無論是資源重組,或精細化管理擴張,都必須要找準定位,重新確定新的競爭模式。比如,資源重組就必須建立在業務有關聯,優勢能互補,能快速發展壯大的基礎上。記者獲悉,對于國內家電企業而言,重組與并購有先例可循,像海信對科龍以及TCL在海外市場的并購案。多年前海爾在一些地區對地方性家電小廠實施的收購,實現了對全國生產基地的布局和產業鏈的優化。國美先后并購永樂、大中、三聯等對手后成為全國電器連鎖巨頭,都可以借鑒與參考。借助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應對風險、主動參與市場競爭的實力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