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在物理顯示技術上成熟了,國內的彩電巨頭卻高興不起來。
平板電視高清顯示技術的成熟,讓彩電企業在物理技術上難以拉開差距,很難做差異化營銷,難定高價;國內高清節目內容嚴重缺失,技術領先于內容,即使消費者擁有了一臺高清電視,仍然需要付出高額的費用。
彩電巨頭們不約而同地把盈利的突圍方向指向互聯網,又走進了一個它們并不擅長的領域。
曲折應對
3月31日,TCL推出互聯網電視,試圖通過無線WiFi技術和閃聯協議,實現液晶電視和電腦無線互聯,網絡下載高清視頻資源。通過這種電視終端,用戶可以瀏覽新聞資訊、天氣預報、股票信息,這種“電視+互聯網”的概念,正成為2009年彩電企業營銷的主流。
與連續幾年在平板電視分辨率大小和頻率高低,或者在外觀的薄厚上比拼不同,2009年,沒有哪家彩電企業再拿出物理術語來推銷自己的產品,而是不約而同地推銷“電視也能上網”的新概念。
不僅僅是TCL,同一個月,康佳、長虹、海信、海爾的新品都推出了只要給電視接上網線,就可以通過遙控器上網的概念。傳統門戶也試圖利用電視終端推出自己的高清電視頻道。
互聯網電視推出的背后,是中國高清電視內容嚴重缺失、價格高昂的痛苦現狀。
信產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廣電處處長白為民曾表示,高清內容的缺失已經在制約數字電視發展。“目前用戶普遍反映,數字電視只不過是新增了幾套節目,多收了點錢,內容上并沒有實質的變化,如果不能解決內容問題,整個產業鏈很難有所突破。”
來自多家彩電企業的困惑也十分雷同:國內高清頻道價格每年都要千元以上,頻道也不多,用戶雖然買了高清電視,買到家中,由于缺少高清內容,用戶還會把問題歸結為終端出了問題。
找到互聯網電視這個新概念,為新品高利潤增加了賣點,但內容瓶頸仍然存在。
為了曲折應對窘境,TCL、康佳、海信紛紛在其新品中加入H.264接口,就是支持藍光格式的播放器。但藍光陣營可能帶來的版權問題仍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