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虹主動將自產等離子屏免費送給國內彩電企業(媒體報道是創維、康佳)測試使用。但是,當媒體對相關企業進行采訪時,相關企業均王顧左右而言他。甚至有企業表示:等離子電視非主推產品,未來也無加大等離子電視投入的想法。
這是一件看起來很奇怪的事情!
平心而論,長虹主動向國內其他彩電企業搖橄欖枝,以免費測試使用的方式供應等離子屏,確實有助于打開屏市場,有助于減少同行企業對其產品的疑慮,是明智的推廣手段。
大家感興趣的是:為什么彩電企業對長虹主動示好并不感興趣?他們有什么顧慮呢?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玩味的問題,需要從國內彩電企業的心態說起。
首先,假如國內彩電企業使用了長虹的等離子屏,他們也不希望盡人皆知,尤其不希望媒體和消費者知道。在國內彩電企業看來,讓媒體及消費者知道他們的等離子電視使用的是長虹生產的屏,等于告訴消費者“我的等離子電視是低端產品,你別買了”。這當然不是任何一家彩電企業所情愿的。
為什么說使用國產屏就一定是低端產品呢?
這還要追溯到消費者心態。而這種消費者心態,恰恰是彩電企業培育出來的。
大家回憶一下,二年前,全球“液晶大王”夏普曾經發生過一起“臺灣屏”危機事件,當時有傳言稱,夏普液晶電視使用的是臺灣生產的面板。這讓中國媒體和消費者很是氣憤,因為此前夏普一直宣稱自己生產的液晶電視,全部都是自產屏,現在突然爆出使用了臺灣屏,這不是在欺騙消費者嗎?這里面有一個邏輯關系,那就是“臺灣屏=低檔屏”,雖然這種邏輯當時就未必成立。這里面體現出來的,實際上是消費者對臺灣屏的歧視。
實際上,在CRT時代,類似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幾乎每一家國產彩電企業,都不忘聲稱自己的電視使用的松下或者索尼生產的顯像管。彩電企業的媚外意識,早已根深蒂固。
我們知道,在消費者觀念中,“臺灣產品好于大陸產品”是主流意識。大家對臺灣屏尚且如此反感,對長虹屏自然是避之猶恐不及,哪里還敢主動招惹!因此,長虹說送屏給同行彩電企業使用的時候,相關彩電企業要么默不作聲,要么王顧左右而言他,實在是揣摩透了消費者心態才做此反應。
可是,長虹似乎對此一無所知,雖然它也是國內彩電企業之一員。
除了心態之外,國內彩電同行不樂于承認使用長虹等離子屏,還有他們的戰略考慮在內。這幾年,國內彩電企業幾乎一邊倒地選擇了液晶,這其中甚至包括一度力挺等離子的TCL和創維。2003年以來,國內彩電企業平板戰略,基本上是圍繞液晶來布局的,包括TCL、海信(據說還有創維、康佳),都建立了自己的液晶模組產業。而在等離子上,他們基本上沒有什么投入,持可有可無的態度。如果現在因為長虹做等離子而改變企業戰略,對這些企業來說代價也太大了,一則從全球看等離子仍呈持續萎縮態勢,長虹能折騰出多大動靜尚不得而知。二則企業改變產品戰略,意味著此前圍繞液晶所做的投入,有一部分將閑置,這是很大的浪費。
因此,要這些企業也象長虹那樣冒險挺進等離子領域,可能性是很小的。他們對長虹送屏漠然置之,也是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