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長虹歐寶麗系列等離子電視在綿陽問世,標志著中國第一條自主建設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最新一代新型等離子顯示屏生產線正式進入量產階段。
彩電業進入平板時代以來,中國整機制造企業一直深受“缺芯少屏”的困擾,淪入產業鏈末端,僅能靠組裝賺取微薄利潤。2006年末,長虹聯手陜西彩虹集團,斥資6.75億美元興建等離子面板和模組生產線,并通過資本運作獲得國際一流的核心技術。今年4月22日,中國制造的等離子面板量產,這是中國彩電企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擁有上游話語權。
為何選擇等離子
一季度的財務數據令本土彩電巨頭們喜憂參半。金融危機殺傷了跨國公司戰斗力,使本土彩電企業重拾江山,市場份額突破了70%。然而,行業的整體利潤卻急劇下降,TCL、四川長虹、海信、康佳四家彩電業上市公司總共凈利潤不到1.4億元。
中國彩電業的面板之痛仍未緩解。眾所周知,平板電視的核心部件顯示屏,現在仍包攬在韓日和一些中國臺灣廠商手中,本土彩電企業只能通過組裝賺取產業鏈末端的微薄利潤。
一些專家認為,由于缺乏必要的資金和核心技術,中國企業自主投資液晶面板的成功機會也并不大。其一,中國企業資金實力薄弱。建設一條能夠生產42英寸以上面板的第七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大概需要200億元人民幣。其二,中國企業難以獲得液晶面板的核心技術。目前,國外的面板生產企業都在對中國內地企業實行技術封鎖。其三,液晶面板已經處在產能過剩的時期。
一方面是不得不向上游延伸,改善產業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是面臨諸多尷尬,中國彩電的進一步發展可謂“痛苦”。經過審慎論證,長虹選擇投建等離子面板為突破口,希望藉此化解中國平板顯示的產業難題。
“PDP(即等離子的英文縮寫)國內有長期的技術研發基礎,具備產業發展的條件。我們覺得做等離子是個好的機會,條件也具備。”長虹等離子專家組成員符贊宣說。
市場前景如何
針對目前液晶面板投資比等離子更加活躍現象,長虹等離子中國研發中心主任鄧新群解釋,這是因為液晶覆蓋范圍從1英寸到55英寸都有產品,而目前等離子的產品集中在32英寸到65英寸這個范疇,所以等離子的市場范圍比液晶小很多。
但從事等離子技術和產業研究的專家普遍認為,等離子并不是一種淘汰技術,現階段的這種市場配比,正意味著等離子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近幾年,全球的等離子電視消費已經逐漸升溫,目前全球等離子消費量是1500萬臺,每年還有30%以上的增長。
“投入等離子產業,從市場上來說是可行的。而且,市場規模預計會隨著等離子技術的進步有進一步的調整。”鄧新群認為。實際上,目前等離子在5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顯示中已經占有絕對優勢。對中國企業來說,投資等離子面板最現實的可行性在于其投資效率顯著高于液晶,并且降本空間更大。
鄧新群估計,等離子的投資效率是液晶的兩到三倍,也就是說,要達到同樣的產量,等離子面板的投資只有液晶面板的1/4。以長虹斥資6.75億美元投資的等離子生產線一期為例,該產線的計劃產能為216萬片等離子面板(按42英寸計算)。42英寸的液晶面板生產需要第七代以上的生產線才能完成,而一條七代線的投資至少在200億人民幣以上。
效益不僅在市場
目前,長虹已經啟動新型等離子顯示屏項目的二期工程,并計劃在2011年具備年產能600萬片(以42英寸計)以上的新型等離子顯示屏及模組制造能力,預計市場占有率達到17%,進入全球行業前三。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新型等離子顯示屏,長虹掌握了大量核心技術和約600項專利,絕大部分為發明專利。
有專家指出,長虹的新型等離子顯示屏項目,實際上有著更深遠的戰略意義。在金融危機沖擊和全球產業格局調整的當下,中國制造業必須加速產業升級轉型,急需制造業向高端制造轉型。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長虹做等離子,不光是為了等離子。這個事情做好了,有利于中國產業的發展。”長虹的一位負責人對此解釋,這個項目可以把國內的等離子技術隊伍培養起來,把全國研發技術帶動起來,即使以后進行其他的高端產品開發,也就有了人才和技術基礎。“包括我們在生產線上的一些生產工藝,工藝工程師的培養,以及質量管理,一整套的東西,這些都是無形價值,對企業、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