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據媒體報道,合肥一家公司擬投資20億元從日立公司引進等離子面板生產線。業界對此褒貶不一。
作為家電產業長期跟蹤、觀察人士,筆者懷疑這是日立退出等離子領域的實質性舉措,也是日立向中國轉移落后產能的表現。
日立對此解釋含混不清,僅表示看好中國等離子市場前景,暫無退出此領域的打算。
但是,在觀察家看來,日立的解釋有點勉強,將生產線賣給中國企業,而不是直接投資中國另建新廠,結合日立此前關于等離子的種種跡象,可以證明這是日立退出等離子領域的前奏。“如果日立看好中國乃至全球等離子市場,它應該在保有國內生產線的同時另外投資中國新建生產線,而不是將生產線一賣了之。”
日立20億元售賣等離子面板生產線,要價并不算高。長虹在建等離子面板生產線,總投資約需20億美元。但是,放在全球等離子產業始終未有大的起色,等離子陣營紛紛反水投身液晶領域背景之下看,日立此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4年湯姆遜出售CRT電視工廠給TCL。對此,筆者希望購買方多幾分理性和清醒。
雖然等離子和液晶相比并不遜色,甚至某些關鍵指標表現更好(比如響應速度、護眼),但是等離子在中國乃至在全球的表現并沒有因為這些優勢而超越液晶。相反,原來一直堅持等離子路線的企業如三星、LG、日立、東芝、先鋒、NEC等,如今要么轉型做液晶,要么干脆全身而退。這說明一個問題:一個產品的市場表現,不僅僅取決于這個產品本身。對于等離子而言,這些年始終無大起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等離子陣營前期過于保守,不愿意實施技術共享,甚至等離子面板都不愿意在日本之外的地方生產,自我封閉的結果是盤子越做越小,機會越來越少。相反,液晶陣營持一種開放的態度,積極向其他國家輸出技術和生產線,原本在同一起點的等離子陣營迅速被液晶超越。目前,全球液晶電視生產企業數量是等離子的幾十倍,液晶電視的銷量與等離子比至少是10:1。雖然這幾年等離子陣營三番五次努力,比如推出32英寸產品,強化宣傳力度,但是,“液晶才是主流”的觀念早深入人心,等離子要想翻身十分困難。
筆者反對外國向中國輸出等離子生產線,還有一層考慮,那就是中國已失去進入平板電視上游領域的最佳時期,不僅現在引進等離子面板生產線不合時宜,即使上馬液晶面板生產線也需要三思。就液晶面板而言,目前全球主流生產線是7代線,在建的都是8至10代線;中國主流產能是5至5.5代線,在建或準備建的多為6至6.5代線。這意味著中國液晶代級,比國際主流落后了兩代以上,還意味著我們的生產線只能供應非主流規格的液晶電視(包括顯示器)使用。
四年前,我就呼吁中國企業必須進入面板領域,遺憾的是,這些年中國企業在此幾乎無所作為。近階段,液晶面板供應價大幅提價,而液晶整機價格卻很難漲起來,導致彩電企業腹背受敵,日子很不好過。這就是我們未能解決面板自主供應導致的結果。可以說,我們的液晶產業是一著不慎,全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