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地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的日立等離子生產線項目中,未來可能出現四川長虹的身影。消息人士昨天告訴CBN記者,長虹可能是經驗、管理人才輸出,即合肥地方投資,長虹方面輸出管理經驗。目前在大陸只有長虹等離子生產線正式投產,具有運營經驗。
長虹電器發言人劉海中昨天就此對CBN記者表示,還沒有聽聞上述消息。他強調,公司在合肥已有整機廠落地,目前進入二期建設。長虹在合肥有個投資13.5億元的工業園,主要生產平板電視、等離子模組、汽車電子等,去年8月底一期投產。劉海中表示,長虹會充分借力安徽作為中國家電制造重鎮的優勢。
上述消息人士說,長虹急需外力技術與產能支持。因為長虹技術來自韓國,但韓國人在等離子領域并非頂尖,這也是長虹虹歐等離子廠之前遲遲不能量產的原因之一,目前長虹虹歐等離子屏良品率不高,最低時僅為20%多,而該公司前不久對CBN透露的數據是60%。這意味著,虹歐運營成本高昂,加上下游終端企業采購支持還不多,僅由長虹自己采用,這是它無法大規模量產的產業化原因。
合肥日立等離子項目可以給它帶來緩沖機會。比如,先借合肥項目發展整機,等運營成熟,可借日立技術提升自身實力。合肥市新站區招商局工作人員韓勇幾日前表示,合肥項目引進的不只是生產線,還包括產品技術、制造技術和技術團隊,并獲得了專利許可。
而針對長虹或將參與合肥等離子項目運營的消息,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等離子項目招聘部主管董先生對CBN表示,沒有聽說。
一個明顯細節是,合肥方面沒有等離子廠運營及產業化經驗,如能獲得等離子整機企業支持,將能奠定產業化基礎。而在國內目前只有長虹在這一領域擁有量產經驗。如果兩者之間達成合作,有望盡快完善中國等離子產業鏈,而長虹自身也能提升技術。
國際專業平板咨詢機構displaybank中國分析師郁偉龍表示,從產業層面看,長虹染指合肥項目有利于雙方共同拓展等離子市場,但如果合肥、綿陽項目都大規模量產,它們之間倒成了競爭關系。
昨天,消息人士還對CBN記者透露:“根據建設周期、產能規劃,日立的生產設備不會一次性全部運來(中國),而是年底前先運一半,2011年再運過來一半。”前半部分生產設備落地合肥,后半部分可能運往四川綿陽,而那里正是長虹所在地。當初長虹專門成立虹歐等離子廠獨立運營旗下等離子項目,就是為了便于產業合作。